我小时候去医院的次数是很少的, 因为我不怎么生病。所以去医院的记忆也就非常深刻了。记得那次去医院是因为感冒咳嗽,很严重,必须打针吃药。可是每个去房间打针的孩子都要哭,而且是嚎啕大哭那种,好像在说,我不要打针,我不要打针。可我的爸爸妈妈也没有太多的心理技术,只是跟我说,打针不痛的,一会会儿就好了。我听了爸爸妈妈的话,没有哭,走到打针的房间。的确很快,出来之后,爸爸妈妈有表扬我,说我打针的时候没有哭,是一个勇敢的孩子。就这样,我从小就没有打针的恐惧。
但是时代变了,现在的孩子不像我以前那么好哄。他们在很小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打针是怎样的情境。要将他们脑海里已有的认知全部转换掉,那是一件有点困难的事。
可是在幼儿时期,孩子玩的象征性游戏就可以帮助孩子进行认知上的转换。在众多的儿童心理咨询中,心理咨询师认为孩子和家长一起在家里玩一场象征性的游戏,家长扮演病人,孩子扮演医生。在游戏过程中,可以让孩子知道医生所要做的事情有哪些。游戏之后,家长可以对孩子在扮演医生时的一段场景进行点评,比如医生给病人打针的场景。让孩子到了医院的时候进行验证。孩子验证的这个过程实则是一个分散他注意力的过程,等他验证完毕,可能孩子排斥的打针动作就在他不知不觉中完成了。
在和孩子的沟通这件事上,家长需要一点点智慧,和孩子斗智斗勇,让孩子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人。
顾歌心理咨询工作室 杨丹倩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