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会出现两次反抗期,第一次是在幼儿2岁到4岁左右。由于自由活动能力大大增强,各方面知识不断增多,就表现出独立的愿望,虽然能力不强也要自己动手自己干,变得不太听话。这是一种意志的自我表现,心理学上称此为第一反抗期。第二次是在12-15岁。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的心理特征。这段时期的孩子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急剧变化时期,他们对父母的管教深为反感,甚至在行为上发生反抗。有的学者亦称之为“心理断乳期”。国外有的心理学家则把它称作“为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战斗的”的时期,或叫“心理烦恼期”。由此可见,这一时期孩子的心理问题比较多、比较复杂,很有必要引起家长和教师的重视。
孩子出现反抗期,并不是一件坏事,从以上的定义可以看出,孩子都是为了争取自身以及人格上的独立。他们是为了告诉父母,我可以的。
那么对于孩子出现的这两次反抗期,家长应该如何面对呢?
我们现在假设,有这样一个场景,孩子在学校与同学打架,老师叫来了双方的家长做必要沟通。
家长的反馈分三种:
1.任由老师说,不反驳,也不表态,回去之后和没事发生一样,该干嘛干嘛。
2.无论是在老师面前还是在孩子面前,都表现出气愤状,当场批评不够,回去一顿打骂是少不了的。这样的家长坚信,棍棒底下出孝子。
3.在老师这边了解好情况之后,回去和孩子的沟通也是多元化的。首先会列举出打架的不好,接着会根据事实告诉孩子其实还有更好的解决方式,最重要的一点,他们会和孩子达成共情,对孩子的行为表示相当的理解。
毋庸置疑,这三类父母的反应中第三种是最恰当的。第一类父母的不当之处在于他们忘记了其实孩子对家长的反应是有期待的,不说话的沉默,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第二类家长的暴力行为,会严重伤害到孩子的自尊,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沟通是一门学问。每一次,孩子的反抗,与父母的碰撞都是一次双方融合的机会,需要共同成长,共同度过。
上海心潮心理咨询中心 顾歌工作室/心灵花园 小飒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