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父母有一个杀手锏,那就是别人家孩子,每当对孩子有不满,就会使出来。其实这都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父母给孩子定下的要求与孩子实际达到的有所差距,便想依此方式激励,但往往在引起孩子厌恶的同时,也感到被伤害。
虽然众多父母希望给孩子找一个榜样,但是用这种对比方式的家庭教育并不能起到好的效果,弄不好还会影响青少年心理和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孩子的观念里总是需要和他人比,那么父母的眼中,总有更多更完美的孩子比自己优秀,孩子内心就会感觉“没希望”,因为做得再好,别人家的孩子总是更优秀。孩子的成长过程需要客观向上的评价,他们对自我的认知多数都是从身边人的评价开始的。如果父母能够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并且关注自身的不断进步,孩子才能够感到被关注,才有进步的动力和信心。
作为孩子,其实都想成为父母心里那个独一无二的孩子,被爱护,被理解,被照顾,被尊重。但父母一次次提到“别人家孩子”的好,其实就是一次次对孩子进行否定,并且还是对比之下的否定。心理咨询师认为这样的否定有时不仅不能激起父母想要的“上进心”,反而会让一个活泼的孩子漫漫变得沉默、内向、自卑。他会觉得自己没有优势,自己的积极努力得不到认可,反而在“别人家孩子”那里不断受挫,久而久之,也会对那个别人家的孩子产生怨恨,认为父母只看得到他们的好,而看不到自己,这种负面思维也会对孩子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产生不好的影响。
本文推荐者曾接受顾歌心理咨询督导,在心理咨询领域有独特见解,其发布文章的观点为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