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性行为是指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故意伤害他人的心理、 身体、 物品、 权益等, 引起他人痛苦、厌恶等反应的行为( 如儿童的骂人、 打人、 故意损坏他人物品等, 都属于攻击行为)。
我们常常把攻击行为分为身体攻击与言语攻击或者内隐攻击与外显攻击。
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知道攻击行为的产生原因,对矫正孩子的攻击行为有相当大的帮助。
( 三) 认知论
20世纪80年代,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Dodge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分析:儿童对已发生的事件进行分析,整合,最后内化,例如,一个孩子长期生活在暴力环境中,他所看到的都是一些争吵抢夺的攻击的事件,并且,懦弱的人总是被欺负,那么他就会形成自己的认知,不去攻击,抢夺就会被欺负,那么他在面临自己想要的到的东西的时候就会选择这种攻击方式。如果成功,就会加强该认识,如果失败就会寻求另外的解决办法。
( 四) 脑机制
大脑的生长发育,是儿童逐步向成熟的重要标志。然而在童年期大脑迅速发展的各个阶段,无论受到内部的还是外部的不利因素影响,都极易使脑功能的发展受到阻碍,一旦孩子们的认知的大脑机制受到影响,那么他们很难改变这种攻击行为。就像一个儿时为小偷的人,后来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时,即使不需要再行窃了,也会伴随相应的行为,其本身是很难控制的,攻击行为也是一样,它会成为一种习惯。即使他懂得这是不对的,他也不一定能够阻止自己的攻击行为。
面对孩子的攻击行为,我们还是有很多解决方案的,正强化,惩罚发,贝克认知疗法以及迈克鲍姆的自我指导训练法。
心理咨询师 杨雪红 曾接受顾歌心理咨询督导,在心理咨询领域有独特见解,其发布文章的观点为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