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空白效应“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看过奥运会体操电视转播的观众不会忘记,当运动员一项比赛下来,其教练都会上盯用一些身体动作进行鼓励,或拥抱,或击掌,或拍拍肩膀,尽管言语不多甚至没有言语,但一切尽在不言之中。正是这简单的动作,给予了运动员精神上的支持,有这种支持,运动员会更冷静地对待得失。更有信心地对待后面的挑战。这其实就是“空白效应”的力量啊。
运用“空白效应”于家庭教育,其实是留出孩子自我教育的空间。当孩子考试取得好成绩,做家长的拍拍孩子的肩膀,竖起大拇指,说:“不错,继续努力。”当孩子犯了错误,做家长的把磁了拉判身边,说:“你知道错在哪吗?自己想一想,想明白了,我知道你自己会改正的。”
想想看,这样的教育方法是多么有意义啊。这样的教育,留出了足够的空间让孩子自我激励,自我反省。可见,相信孩子,相信他们明事理,能体会家长的苦心,这是在家庭教育中科学运用“空白效应”的关键。
其次,父母避免对孩于唠叨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其一,不要信口开河。比如说,规定孩子做好作业再开饭,但有的父母话虽讲出去了,可心里怕孩子肚子饿,就没事找事地说:“你饿不饿?”“快做快做,饭都凉了。你还想不想吃饭?”诸如此类自相矛盾的话,反映了自己感情的软弱,说话不算数,没有威望。克服唠叨,首先 : 在对孩子讲话前要经过一番理智过滤,不能信口开河。
其二,不要强行命令。多和孩子讲悄悄话,家庭语言的低声调是母子关系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有利于避免气氛恶化。如果让孩子做什么事,可以用亲切的语言在他的身边轻轻地告诉他,尤其对幼小的孩子,这既是命令,又足感情的信任,悄悄一句话比你大声喝斥的作用大得多。
其三,不要事事叮嘱。可以说,家长对孩子讲的话虽然多,但许多都没有讲到点子上。事无巨细,反复强调、叮嘱搞得家庭上下不得安宁,大人为孩子不听话而气愤,孩子在繁杂的语言环境里定不下心来做功课,结果会适得其反。可靠的方法是:围绕家中大事、要事与子女作出明确分工,提出具体要求,让他们独立活动。而且,坚持定期检查,及时表扬成绩,纠正不足。一些小事,应该做到忽略不计,因为,孩子毕竟还小,过多指责会使孩子无所适从。
本文推荐者曾接受顾歌心理咨询督导,在心理咨询领域有独特见解,其发布文章的观点为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