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阶段:青春期(12-20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这一阶段大致相当于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的生殖阶段,而埃里克森因为在这一阶段提出了他最著名的概念同一性危机而使得这个心理社会阶段的论述显赫于世。这一阶段是儿童向成人发展的过渡阶段,在前四个阶段中,儿童明白了他自己是什么,自己能干什么,也就是说,懂得所能担任的各种角色。在这一阶段中,儿童必须仔细把前四个阶段学到的有关他们自己及社会的知识,最后努力形成自己将来生活的某一生活策略。如果他们能较好地完成,他们就获得了一种同一性,长大成人了。
这一阶段的青少年身心变化最为迅速而明显:从儿童的身体、外貌、行为模式、自我意识、交往与情绪特点、人生观等,都慢慢地脱离了儿童的特征而逐渐成熟起来,更为接近成人。这时一方面是本能冲动的高涨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所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自卑,不安,焦虑等心理卫生问题,甚至产生不良行为。在这个时期中,他们主要关心的是:别人对他们的评价,自己对自己的感觉,各种角色及早期培养的技能怎样与当今职业的标准相联系……希望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们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等。所以这一阶段自身应当看作是一个寻找同一性的时期,而不是具有同一性的时期。埃里克森把这个时期称为心理社会的合法延缓期。
同一性(有时也称自我同一性)是“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自信”(埃里克森)。所以,自我同一性的感觉是一种不断增长的信念,一种一个人在过去经历中形成的内在的恒常性和同一感 (心理上的自我),一旦这种同一性的自我感觉与一个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配时,那么,就表明一个人的“生涯”是大有前途的。“这种统一性的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很明显这将为一个人的生涯增添绚丽的色彩”。(埃里克森)
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机理论用于解释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社会问题上,他说: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宁做一个坏人,或干脆死人般的活着,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
随着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诚"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不顾价值系统的必然矛盾,而坚持自己确认的同一性的能力。"
如果青年人不能以获得同一性来离开这个阶段,那么他们就会以角色混乱或者以消极的同一性来离开这个阶段。角色混乱是以不能选择生活角色为特征的,这样就无限制地延长了心理的合法延续期。
这一阶段青年的需要或行为:找出自己怎样去适合这个世界的方式;接受自己生理上的快速变化;明确自己对异性的身份及自己在同性和同辈里的身份;找出将来的人生应怎样过等。需求得到满足,容许他去探索自己的梦想和感觉,改变想法和尝试新的方向,他会获得自我同一性,发展成为一个接受自己的人。需求未能得到满足,不支持他又不引导他去探索,只是过早地强迫他进入某一个角色,他会出现角色混乱,形成反叛的个性或者变成一个轻浮的人。
上海心潮心理咨询中心 顾歌工作室/心灵花园 专家心理咨询师 温漫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