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网络的一则新闻:李畅为了帮同班同学出气,这个读初二的女孩子在厕所里打了隔壁班女生一巴掌,还将这名女生的裤子扯了下来。
没料到被欺负女孩的堂哥为了“惩罚”李畅,竟对她拳打脚踢甚至扯掉外套,拿洗发水往她身上乱倒。
“因为个头大,有点男孩子气,李畅平日都是‘大姐大’,在班级、在学校里经常欺负同学,拉帮结派,如果姐妹被欺负了就替她们出头。谁知这次反被人欺负了。”
李畅这种“打人为乐”的问题主要来源于家长的暴力,“她的父母经常吵架、打架,爸爸也经常打她。她上幼儿园就开始经常打人,现在被高年级的人打后,才很恐惧”。
心理咨询师点评:青少年暴力、群体斗殴事件并不鲜见,该条新闻即是一例。何以有些青少年会以暴力为乐?
暴力实际上是解决人际冲突的一种较为极端的方式,或者可以说,暴力关系其实是人际关系的一种。谈到人际关系,大家都知道最早的人际关系实际上就是我们与父母的关系。那么,为何有的孩子有强烈的攻击性,表现出猛力的暴力行为?
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曾提出观察学习理论,他认为个体行为实际上是习得的结果。如果孩子每天面对吵架的父母,或者经常遭遇父母的打骂,那么我们学到的,很可能就是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不断的将暴力、攻击纳入自我的认知体系。尤其是年幼时,如果我们接触到的外界刺激,均是以暴力的形式呈现的,那么我们的认知很可能解读为,暴力是解决冲突的最佳或者是唯一的方式。
另外,对于青少年来说,除了父母的影响之外,还有同伴群体,这样一种群体价值观,给青少年带来的影响,很可能是他成长过程中的第二次转折。见过很多孩子,他们那种让人惊诧不已的英雄崇拜情结,当看到他们谈起打架胜利的骄傲,以及被打败之后的沮丧,不由得让人叹息。
第三,媒体、社会文化的影响。现在的媒体,如暴力游戏等等对于暴力的负面宣传,无疑也是青少年暴力的一个源头。
所以,要想解决青少年暴力的问题,需要从家长、学校、社会三方面做出努力,父母要认识到,自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做好自己父母的角色,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对于孩子的可能的影响;学校对青少年要做好价值观方面的引导和教育,告诉他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高尚的和值得追求的;社会文化、媒体在进行文化宣传时,注意对于未成年人的影响。
对于青少年暴力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过,当社会文化、社会价值观一定的前提之下,对于孩子影响最大的,依然是父母。所以有人说,父母在教育孩子之前,首先自己要接受教育,这是很有道理的。
上海心潮心理咨询中心 顾歌工作室(心灵花园) 圆玉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