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从小她就由奶奶和爸爸带着长大,非常溺爱孩子。小女孩的妈妈自她生下来,除了喂奶,很少跟陪着孩子,要么工作,要么自己玩,不是去逛街就玩手机玩电脑看电视。上学之后,由于爸爸妈妈工作比较忙,很少管教孩子,平时上课期间孩子就吃小饭桌。她爸妈怕她饿着,给她的钱很富裕。孩子的爸妈感情不好,经常吵架到凌晨,爸爸有时候还摔东西。
随着年龄的长大进入青春期,小女孩的脾气越来越大,越来越任性,没有人管得了她,一管就大声吼叫。此外,还出现了很多家人很担心的行为。她变得不爱出门,不爱理人;不管白天黑夜,自己在家的时候会把窗帘都拉上;晚上睡觉必须把头盖上,床头要放椅子,再罗上被子把自己挡住;晚上总睡不着觉,直到两三点也睡不着;她还只爱看言情小说。
她的家人觉得她有心理问题,就威逼利诱带她去看心理医生,但她就是不去。他们家人给医生打电话,医生就说是进入青春期了。
案例讲完了,我们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审视一下这个案例,到底一个好端端的孩子怎么变成这样一个“问题女孩”呢?
有些同学会觉得这个小姑娘不懂事,爸爸妈妈这么忙还这么为爸爸妈妈添乱。在这里,我想让大家树立一个观念:
孩子长成什么样,主要是由父母造成的。在说孩子不懂事前,请各位父母先做自我分析。
那么父母是怎样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呢?
首先是遗传因素,这就是先天因素,是父母遗传给孩子的。这一点我们很难控制,也不是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
其次,就是家庭因素。这是我们今天要重点讲解的。
在这里,我向大家介绍一个分析家庭因素的思路,它是由几个问题组成的:
1.孩子三岁前,妈妈有没有悉心照料孩子?
2.这个家庭的家庭教养方式是什么样的?
3.父母感情如何?
4.除了必要的物质保障,父母有没有给予孩子感情支持?
5.孩子现阶段所处年龄阶段的一般心理特征是什么?
带着这几个问题,我们来分析上述女孩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第一,孩子在三岁之前,是建立依恋关系的最佳时期,这个阶段,母亲需要充分的跟孩子接触,给他最大的疼爱和关怀,陪他游戏,陪他在一起呆着,为他吃饭,悉心照顾他。这好像是一般人都知道的常识,但是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在三岁之前,是孩子跟母亲建立依恋关系的最佳时期,只要依恋关系能很好的建立起来,孩子就会建立起安全感,不光是小时候,等长大了也会有充分的安全感,孩子的心理也会很健康。
但是如果母亲不疼爱小宝宝,请看清楚,是指母亲,而不是父亲或奶奶爷爷,不陪在宝宝身边,不充分跟宝宝接触,这种情况,用心理学的专业术语,就叫做母爱剥夺。这样,孩子的安全感就不会正常建立起来,对将来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埋下隐患。
在上述案例中,这个小女孩很明显地表现出缺乏安全感的特征:不爱出门,不爱理人;不管白天黑夜,自己在家的时候会把窗帘都拉上;晚上睡觉必须把头盖上,床头要放椅子,再罗上被子把自己挡住;晚上总睡不着觉,直到两三点也睡不着;她还只爱看言情小说。
可以看出,她喜欢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中,拒绝与外界接触,也许她的潜意识中害怕被外界伤害。
这位母亲没有尽到照顾孩子的义务,可以说是造成了母爱剥夺,这就从根上买下了隐患。
第二,家庭教养方式包含了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抚养、教育的方式方法等综合因素,例如有民主型、专制型、溺爱型等。
这个小女孩的家庭教养方式就是溺爱型。溺爱型的家长,处处以孩子为中心,过分顺从,不区分孩子需求的合理性,只要孩子高兴,一概满足。这种孩子最容易形成以下特征:自我中心、任性、幼稚、自负、反复无常、自制力差、不善合作、药物依赖、网络成瘾。
上述案例中,小女孩非常任性,脾气也大,什么人都得顺着她。试想一下,一个自小没有感受到母爱的孩子生长在一个没有约束的家庭中,既缺乏爱又缺乏管教,会变成什么样呢?
第三,父母关系是否和谐、感情是否融洽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大。
父母经常吵架,爸爸还摔东西,造成的后果就是,孩子从小就一直处于非常焦虑的心理状态下,情绪波动比较大,生怕父母再吵架。这使孩子的安全感进一步丧失。
第四,情感支持实际上比物质保障更加重要。
所谓情感支持,就是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的关心,父母能经常与孩子在感情上进行交流和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心事并提供帮助。
但是在上述案例中,父母平时工作忙,母亲下班也只玩自己的,父亲只是在钱上能满足孩子,父母双方在情感上都很少与孩子进行沟通。安全感低的小女孩变得越来越孤僻,沉溺在言情小说中,也许她能在小说中体会到主人公之间的爱。
第五,孩子进入青春期,这是孩子心理状态随着生理器官发生变化而变化的时期。
在青春期中,孩子的情绪起伏波动较大,也是孩子比较叛逆的时期。但是,大部分孩子都平安度过了青春期,即便有些叛逆,也不至于发展成这个小女孩的状态。之所以小女孩发展成这样,就是因为前四条原因累加影响造成的。
本文推荐者曾接受顾歌心理咨询督导,在心理咨询领域有独特见解,其发布文章的观点为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