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读过刘震云讲过一个《我不是潘金莲》的故事,被深深感触。一个年轻貌美的新婚女孩,怎么被冤枉成潘金莲,怎么恨丈夫,怎么恨社会不公,为了泄恨,为了报复,不停的上访,一上访二十年,人老珠黄,孩子没时间管托给别人,自己身体一场场大病面临垂危。
二十年后冤枉的恨还没有解,曾经的丈夫也因为车祸意外去世。二十年的恨,还没有来得及报复,就已经结束。
也许暂停一下恨,才会去了解恨,去听听它在说什么。
恨是因为爱,恨是因为还想要。也许我的意识告诉我,已经不可能了,也不想要了。但是我的心在说我还想要。
我想要你补偿我,我想要你改变,我想要你给我安全,想要你给我爱,想要你尊重我,想要你理解我,保护我。恨的很深处有着还想要的渴望。
只是我知道要不到了,我不得不发展出恨来保护下自己,假装我还可以得到。我不愿意放下恨,是我假装还可以得到。我幻想着可以回到过去,可以一切重来,可以不要这样。如果我放下恨,这就意味着我再也得不到了,意味着我放下了,再也回不去了。所以我不愿意放下。
当我真正去聆听恨的时候,会发现恨的深处,是一股哀伤。这股哀伤在说,看,我多么可怜,多么累,多么需要。
心理咨询师点评:需要的满足给你带来的快乐越强烈,得不到时你的痛苦也越强烈,只因存在对比。需要在不断的变化,就像恋爱的越久,两人越离不开对方,需要从无被慢慢培养,直到基本没有可能再被戒除。
本文推荐者曾接受顾歌心理咨询督导,在心理咨询领域有独特见解,其发布文章的观点为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