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性别角色的影响
中学生第二性征的出现,意味着他们的性机能开始成熟,性意识开始觉醒。他们开始对自己的身体特征感到好奇和关注,同时产生不安、害羞的心理。表面上他们在异性面前羞涩,拘禁而淡漠,暗地里又十分关心自己在异性心目中的印象。常用一些特别的行为来引人注目,如:特别爱“美”,爱出风头,甚至以吵闹或恶作剧来吸引人注意。总之,中学生微妙的心理变化和心理闭锁性与其较浅的阅历和幼稚行为交织在一起,使他们出现了充满矛盾的多样化表现。
2.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
父母是中学生自我认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研究发现:民主型的父母由于鼓励青少年参与家庭决策,从而促进了子女自我认同感的发展;专制型的父母由于对青少年的行为控制过严,不给他们机会表达意见,从而促成了子女自我认同早闭;纵容型的父母对青少年的指导极少,并且让他们自行其是,结果促成了自我认同的扩散。还有研究发现:在教育子女时使用解释、接受、同情等行为的父母会促进青少年自我认同感的发展,而使用武断及贬低等限制性行为的父母在青少年自我认同感的发展上则起到消极作用。
3.同辈群体的影响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自我认同的重要影响在于:在同辈群体中,彼此之间可以敞开思想,自由地探讨一些问题,如:生死观、恋爱观以及人体生理器官等。中学生认为这些问题十分神秘,但对于朋友用不着保密。因此,在同辈群体中,中学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价值标准。这些标准可能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相符合,也可能不符合,甚至背道而驰。他们在接纳吸收同伴行为处事方式的同时改造自己的行为处事方式,并形成相应的自我认同感,追求被同伴接纳和欣赏。
4.社会文化的影响
心理咨询师分析,中学生的成长和对社会的认知,很大一部分要从社会文化中获得。社会文化是一种覆盖面很广的人际交流载体,对一种文化共同的兴趣、不同的争议都是增进人们之间相互沟通与交流的良好机会,中学生就是在对社会文化的困惑与理解、反感与喜爱、接受与拒绝中加强与其他个体的碰撞,从而促使自己社会化进程的完成。社会文化作为一种生存的外在环境,对中学生产生的不仅是覆盖式的外部影响,而且是占领式的内部催化,中学生对自我认同的深化,正是在社会文化的熏染下发生着结构调整、元素整合、优化定型的巨大改观。社会文化可以把青少年塑造成富有知识、乐于进取、认真负责的一代,也可以把青少年塑造成玩世不恭、过度消费、缺乏理想的一代。
本文推荐者曾接受顾歌心理咨询督导,在心理咨询领域有独特见解,其发布文章的观点为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