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在两岁左右已开始将自己和周围客体区分出来。这以后,独立的自我意识日益增强,他们开始有强烈表现自己的欲望,想方设法让别人注意自己。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儿童自我中心”的表现。
教养误区及后果
现在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家长对孩子爱怜备加,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好多家长围着一个“小皇帝”转,对孩子的各种要求总是设法满足,对孩子表现自己的行为尤为放任,一味鼓励而不加以引导,即使犯了错也总有人帮忙擦屁股,一句重话都不敢说,造成孩子没有“犯了错就该承担”的责任意识。
在家里,孩子想要获得注意,轻而易举,但是到了别人家做客的时候,世界就不是围着ta转了,孩子需要通过更大的努力让自己受到重视,所以很可能采取搞破坏的方式,况且,ta习惯了有人帮忙善后,也不会想到自己要承担什么责任。
另外,有些家庭对孩子的管教过于严厉,一举一动都有要求、限制,对孩子的心理也是一种压抑。这也可能反而导致孩子通过搞破坏来反抗,成为“熊孩子”的原因。
如何预防
平时:
1. 给孩子足够的关注
对于需要关注的孩子,成人应放下正在干的事情,去关心他,倾听他的要求,然后对他进行合情合理的教育,让孩子知道成人是关心他的,使他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和安慰,而保持正确的行为。
2.规矩平时教,打好预防针
平时要多注意观察其行动,注意孩子良好行为规范的训练,光告诉不该做什么还不行,还要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力求在事先打“预防针”,尽量做到防患于未然。
3.及时训导
对孩子的行为,特别是一些不良的行为,不能过分娇宠、放纵,需要教育、管制的言行就要及时教育制止,不可助长孩子“以我为中心”,“我说了算”的心理,久而久之,孩子的自制力也会增强。
4.待客和做客时定规矩:
我们的育儿生活越来越局限在小家庭范围,孩子待人接物、礼仪规范的受教育机会太少,因此,家长应为孩子补上这一课,在孩子待客和作客时,格外注意规矩的培养。
在客人到来之前,告诉孩子应有的礼貌举止。去别家作客之前,告诉孩子应有的礼貌举止。
每次客人走后,对孩子的表现要给予反馈,孩子表现好,要及时地肯定和鼓励;孩子表现不好,则给予批评,并强调正确的行为方式。每次告别主人回家时,对孩子的表现要给予反馈,孩子表现好,要及时地肯定和鼓励;孩子表现不好,则给予批评,并强调正确的行为方式。
5.给孩子表现的舞台:
心理咨询师建议,为了避免“熊孩子”表现欲发作,在外人面前,可以适当地给孩子表现的机会。
如让孩子表演儿歌、背诵一首诗等等。当话题转移时,预先给孩子以明确的说明,如可以对孩子说:“现在爸爸(妈妈)要和叔叔(阿姨)讲大人的事情了,你自己去一边好好玩。”这样既可以让兴奋起来的孩子受一定的制约,又可以让孩子有适当的思想准备,退出大人们交谈注意的中心。
另外,你还可以利用孩子旺盛的精力,把即将闯祸的熊孩子变成乐于帮忙的好孩子,变“废”为宝。
这一点在你当主人的时候尤其合适。你可以巧用激将法,比如在他人面前大声称赞他“上次宝宝在家里给客人倒茶,又香又好喝,客人都说他懂事”,然后你再顺势叫ta去帮忙,ta肯定是非常乐意去做。将本来要搞破坏的精力,都转去积极表现自己的“懂事”上,这样宝宝既不会“熊”到他人,也能够很好地学做事。
当孩子有良好的表现,千万不要忘了称赞他。你的关注和赞赏能让他做事更有动力,他从你的言语态度中也渐渐懂得自己的什么行为是得到赞赏的,什么行为是不讨人喜欢的。这样对孩子的胡作非为也有一点抑制作用。
本文推荐者曾接受顾歌心理咨询督导,在心理咨询领域有独特见解,其发布文章的观点为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