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万物是我们的镜子,你看着它们时,也在他们的镜面上留下了你的镜像,因此也能看到你自己。
反过来也一样,你看到事物的那一刻,那个事物也因你的看见而得以存在。
母亲是我们生命的第一个镜子,如果妈妈注视着婴儿,婴儿也就能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存在,
如果妈妈一直注视,婴儿就感觉一直存在。如果妈妈和婴儿还有共鸣,并且还带着接纳和喜悦的话,那婴儿就感觉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
但是如果妈妈这面镜子没有光的话,她就不能注视着婴儿,而婴儿也就会觉得自己不存在。
如果这面镜子能够偶尔打开的话,那婴儿就会在这一刻形成自我感,但却是破碎的。
如果妈妈这面镜子打开得太少,而且打开的时候却是婴儿在尽力讨好她,那就会导致一个糟糕的结果,一个人对别人的反应特别在意。
心理专家顾歌在他的新书《一个抑郁男孩的30个小时》中写道,别人的几句责备,对他来说犹如晴天霹雳,有的来做心理咨询的人也说,别人的一句批评,就会让他感觉瞬间破碎。
这些故事都能看出,一个人如果对别人的反应过于在意,都是因为,对方好的反应,会让他有短暂的存在感,而对方坏的反应,则让他瞬间崩溃。
一个人太脆弱的话,那他很少是宠出来的,更多的可能是儿时没被看见,而一出现坏孩子,我们社会最爱找的理由是,父母对他太溺爱了。但真实的原因是,父母根本看不见他。
在中国,常见的是,妈妈这个镜子是否打开,关键是孩子是否能让妈妈高兴,因为中国的妈妈首先就不尊重孩子的感受,即使有的话,因为和自己的感受缺乏链接,所以也无法看见孩子的感受。这种感受的确认,必须是身体对身体,心对心,而不是头脑对头脑,语言对语言。
所以,妈妈,若想让你的孩子心理健康,那就在他小时候,多和他互动,并带着喜悦,这是很重要的。不过,和孝顺相反的是,如果一个孩子得到了爱,他就会形成一个健全的自我,就不会去顺从父母的意思,而顺从父母的意思往往是孩子缺乏存在感,他们的价值依赖与父母和社会的认可。
相反,有着健全自我的人,他会很爱父母,但他首先会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而不是围绕着父母的感受。若想让孩子孝顺,父母最好是冷漠而且残酷。
在母子关系中,或者任何关系中,我的感受能被你捕捉到,这一刻,就是爱。
一位女士很容易被无助所侵蚀,原因很简单,在她的原生家庭中,她很少被看见,所以她没有底气和别人抗争。她来做心理咨询的原因是,她觉得她无法在家庭中坚持自己的意见。丈夫和婆婆都会打压她的意见。
她的丈夫,内心也是一直被无助感侵蚀。但是一直装得像一个大男子主义。她知道丈夫的无助,但一直不想去理解他,不仅不理解,而且也瞧不起他丈夫。
在心理咨询中,她认识到对她丈夫严重的瞧不起,然后,她放下她的瞧不起,深深得体会了他父母的无助,并对她丈夫有了深深的理解和接纳,接着,他就迅速变得而强大起来,并且非常有力量得和他丈夫和家人抗争。以前,他的任何一个抗争都会遭受家人的联手打击,但现在,他的丈夫不再装,而且变得依赖她,而其他人也开始变得尊重他。
这个故事说明了,当我们碰触到了别人的无助,也就碰触到了自己的无助,这样的话,他不仅和自己有了链接,也和丈夫有了链接。和自己的链接,让她变得强大起来,和丈夫的链接,也让他们有了爱和理解。
还有一个故事是:一个年轻的妈妈,他的女儿三天不愿意洗澡。以前的时候她洗澡很乖,但那三天,他却苦苦挣扎,不让爷爷奶奶洗。
爷爷奶奶都认为,是妈妈太溺爱孩子了,所以孩子才这么难管,但妈妈却觉得应该另有愿意。
到了第三天晚上,她仿佛感受到了女孩的痛苦,一个声音从她心理冒出来:该不会是孩子病了吧。
第二天,她就带着她女儿去检查,结果果然是病了,当她从医生那里拿到诊断书的时候,她的女儿就不哭了,而且变得非常安静,看着女儿的眼睛,她忽然明白了,女儿的哭,是想告诉父母,她病了。
这份明白产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