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没多久,老师就发现王悦同学的情绪有问题。上学期王悦在学习上很努力,期末考试进入了前三名,这对他来讲可是不小的进步。可这学期自开学以来,上课时总看他没精打采的,听讲不专心,甚至还有几次不完成作业。这么大的转变,到底是为什么呢?
其实说起来很简单,上学期王悦的父母为了让他好好学习,许诺他期末考试成绩若都考95分以上,暑假就带他去香港迪斯尼乐园玩。王悦为此很努力,期末成绩达到了要求,可父母提都不提去迪斯尼的事,王悦忍不住询问爸爸妈妈,结果他们却说:“我们说过这话吗?你放假可是我们不放假,哪有时间带你去玩……”当王悦还想再说什么,父母不耐烦地丢了句“一边去,就知道玩!”
王悦期盼了很久的事,就这样成了泡影。当初他拿到考试成绩时还曾对同学高兴地宣布此事,让很多同学羡慕不已,这学期面对同学的询问,都不知道要如何解释。他觉得既然父母说话不算数,那他也要有样学样,再不努力学习了。
家长对孩子要慎许诺言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关键是“诚信”—— 说话算数。很多父母可能认为,谁会跟自己的孩子不讲信用?其实,说起来比较容易,做到却并非易事。不少父母都是对孩子许下很多诺言,但是,真正能实现的却很少。
做父母的既然答应了孩子,就要信守承诺,说到做到,否则,就很难和孩子沟通。“诚信”是一本通行证,在与孩子的沟通中,同样需要父母坚持诚信的原则。
“许诺”是奖励的一种方法,能对孩子起到鼓劲、促进和教育作用,但许诺的分寸如果掌握不好,就会适得其反,带来不良后果,因此,家长对孩子的许诺必须慎重。在许诺前要考虑:该不该对孩子许诺,许诺后能不能兑现,这个许诺对孩子有没有益等等。
多给孩子一些精神鼓励
很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只要孩子成绩好,就无限制地满足其要求,甚至主动用物质奖励做“饵”,刺激孩子好好学习。过分的物质刺激虽然在短期内有作用,但对孩子的长远发展会产生很大弊端,除了给家庭增加额外负担外,还会扭曲孩子的学习态度,无形中给孩子一种心理暗示:好好学习只是为了家长、为了得到奖励,这样容易让孩子过早地“拜金”,使孩子形成喜欢攀比、铺张奢侈的坏习惯。
在平时的教育中,家长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一个人除物质需求外,还有被人尊重、被人爱、被社会认可、被人理解等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因此,家长在选择激励方式的时候,不妨多给孩子一些精神鼓励。
家长对孩子许诺的三点注意
言而有信:说了便要做到,如果做不到,实现不了的,便不应该向孩子许诺。父母言行一致的品质,不但能取信于孩子,而且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适时道歉:许诺由于某种原因未能做到,要向孩子说明情况。如果是家长忘记了,或者其他原因,必要时要向孩子道歉,取得孩子的谅解,并尽可能早日兑现。
坚持原则:父母对孩子的许诺要把握分寸,不该答应的事,一定要坚持原则。比如,孩子吃饭、穿衣等自我服务性的劳动,或帮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这是孩子应该承担的义务。
本文推荐者曾接受顾歌心理咨询督导,在心理咨询领域有独特见解,其发布文章的观点为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