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社会因素:电影、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介中宣传的暴力容易让儿童模仿,特别是儿童常看的动画片、漫画书集极容易让孩子模仿暴力和攻击行为。
4. 朋辈影响:儿童容易受同伴和长辈的影响,如果同伴或者长辈有攻击性行为则容易跟随同化,并模仿学习攻击性行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人们行为模式实际上都是从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后果后在替代性基础上发生直接经验那里来的。
关于攻击性行为,班杜拉做过一项著名的实验:班杜拉和罗斯把参加实验的儿童分成几组,其中一组带入一间有玩具的房间,玩具中有一个充气的塑料大娃娃。一会儿,进来一个成年人,他开始攻击塑料娃娃,用铁锤狠狠地敲打玩偶的头,抓起来摔、压,嘴里还不时喊“打、打”时间大约10分钟。后来,实验者把这些观察到侵犯行为的儿童带到游戏室玩玩偶。另一组儿童在另一间玩具室看到一个成年人静静地做他的事,10分钟后离开,这些没有看到攻击性行为的儿童来到游戏室玩玩偶,攻击性行为出现的少。那些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的反应与观察到的榜样的行为完全相同。另外还有一组儿童是通过电视录像观察到攻击行为,他们也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实验发现,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观察到攻击性行为的儿童。班杜拉认为,许多社会行为通过观察,模仿即可习得。可见,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直接影响到其同伴行为,同伴同样会产生攻击性行为。
5. 亚文化因素:在主体文化中存在局部文化现象叫做“亚文化”有些亚文化认为,有反叛、攻击性行为不一定是适应不良或者有什么问题,在这种亚文化中,攻击性行为被认为是正常行为的一种,似乎是对传统文化和权威的反叛,是儿童自我成长独立的需要。
6. “标签”作用:儿童一旦有数次反叛、攻击性行为,容易被人形成定势看法,给这类儿童贴上标签,这种看法,标签容易使周围的人对这类儿童的过失行为、攻击行为敏感和关注,也容易负性强化他们重复发生攻击行为。
无论是哪种原因造成的幼儿攻击性行为,其危害都是很大的,都会影响到幼儿道德行为的发展。因此,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解决。
一、合理安排一日的活动
科学设计、合理安排幼儿一日活动,可保证幼儿各器官、组织有节奏的活动,防止神经过度疲劳或过于抑制,对于形成良好的习惯有积极促进作用。其次,减少环境中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刺激是很必要的。例如,给幼儿提供较为宽敞的活动空间,尽量避免提供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等,这样可以减少冲突的产生,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我们应更多地强调爱、平静、温和的教育,特别要注意平时培养他们的爱心及善良、谦让、合作等良好品格,这才能铲除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土壤,切忌当孩子有了过失或攻击他人时,便对孩子态度冷漠,粗暴对待,这样只能使孩子产生反感甚至对立。其次,幼儿园与家庭教育要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家庭成员间对孩子的态度也要一致,否则,教育的作用就会互相抵销,造成幼儿思想上的混乱或行为上的矛盾。
三、启发幼儿对攻击性行为的理解和思考
要解决行为问题,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一般说,只有认识了准则,才能产相应的情感和行为倾向,但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是形象、具体、直观的,加强幼儿的认识,须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运用具体、形象的材料,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如给他们观看录相、表演、和孩子交谈等,设法让他们明确攻击他人的行为是不对的,小朋友、老师和家长都不喜欢。幼儿一般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为此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途径,让幼儿认识到他人对其攻击性行为的不满,从在使其对自己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否定情绪。比如,通过讲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给孩子呈现一个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形象,与其讨论这一儿童的表现及其危害,使其意识到这样的儿童是不受欢迎的。更为重要的是一定要进一步与其共同设想受人欢迎的儿童形象,增强孩子向榜样学习的愿望,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
四、让幼儿有情感体验
解决孩子的行为问题,要让他有情感体验,光讲道理,在情感上不能触动幼儿,解决不了问题。例如,当幼儿打了别人,人家疼,就让他体验到疼的滋味。当然不能打他,让他通过挨打来体验,但是可以让他通过回忆摔倒的疼痛等来体验别人的不舒服,再如玩玩具,要教给他一些知识和方法,别人在玩的时候,你如果想玩,应能和别人商量:“咱们轮流玩吧,你玩一会儿给我,我玩一会儿再给你”,同时,还让他体验到,“人家总是在玩,你在这时看着多难受呀!如果你总是玩,别人也同样难受。”
五、有了一些情感体验,然后再解决行为习惯
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情感体验,但在行为过程中不一定就能按照行为准则达到要求,尤其幼儿意志比较薄弱,所以,作为教师和家长,既要向幼儿提出合理、具体的要求,也要耐心地、坚持不懈地培养,尤其对幼儿已形成的不良习惯应循序渐进地解决,让幼儿在反复的实践基础上,将行为转化为习惯。
幼儿期是身心急剧发展的时期,这个阶段的发展,对孩子今后乃至一生发展至关重要,此时所造成的任何发展的落差与偏差都会给今后的发展及教育带来很大困难。所以我们要注意观察、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正确认识和分析攻击性行为的性质,寻找成因,以使我们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本文推荐者曾接受
顾歌心理咨询督导,在心理咨询领域有独特见解,其发布文章的观点为个人观点。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