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个体发展的一种不良倾向,往往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利于形成人际间的良好关系。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有很多,通过观察、了解、分析,小编特为你介绍下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
在心理学中,我们把攻击性行为定义为不愿意接受的,出于故意或攻击性目的的伤害行为,这种有意的伤害包括直接身体上的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和间接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别人坏话,造谣)。有伤害他人的意图,但并未造成后果的,也属于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儿童常见的问题行为。
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其同伴关系一般比较差,大多数同龄小朋友会对其产生拒绝态度,一般会说:“我不喜欢某某。因为他总是欺负别人,把人家弄哭了。”“我不喜欢跟他玩,因为他老是打人。”而且由于攻击性行为儿童爱惹事生非,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因此也不易受老师的欢迎。可想而知,孩子在这种消极、否定的环境中成长,久而久之,各方面的发展必然受到很大的限制,更要引起注意的是如果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及时加以干预、矫治,那么幼儿期攻击性行为严重的儿童将来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有研究结果表明:3岁左右爱打架的幼儿,到了5岁还是爱打架。6到10岁身体和言语攻击数量能很好的预示10-14岁打架、嘲笑、戏弄别人,与同伴争斗的倾向性。而且这种攻击性的预测对男孩女孩均适用。心理学家做过一项长达22年长期跟踪攻击性方面的研究,发现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8岁时候的攻击记录能有效的预测成年期(30岁)的攻击行为,如犯罪行为、夫妻不和、自我报告身体性攻击。另一项研究也发现,10岁时爱发脾气的,攻击性强的,不论男孩还是女孩,长大以后与同事相处关系比较紧张。
儿童攻击性产生的原因,经过研究主要有下面几大类原因:
一、生物学原因
1. 遗传:20世纪70年代有报道染色体异常和47XYY和47XXY与反社会、攻击性有关。父母反社会、攻击性行为的儿童更多表现为攻击性。
2. 气质:儿童的气质受遗传和环境双重影响,研究发现,早期表现为养育困难气质的儿童,后期出现问题行为偏高。当然,在养育过程中,不排除难于养护的儿童父母负面情绪的介入,使得儿童攻击性行为加重。
3. 激素作用:动物界里大多雄性更具有攻击性,人类也是如此,攻击性高发的男童体内雄性激素水平往往偏高。研究表明,高睾酮水平的男性儿童比较容易不耐烦、易激惹,出现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倾向增加。
4. 神经递质:很多研究提示,中枢神经系统5-羟色胺(5-HIAA)功能降低与冲动、攻击性行为有关。脑脊液中5-羟色胺(5-HIAA)水平降低,易出现违抗和攻击性行为。
5. 孕期情绪:母亲怀孕期间情绪不好,有各种疾病、早产、异常分娩与儿童易激惹、攻击性行为有显著的相关。
6. 右脑功能失调:有明显视觉空间障碍、社会认知障碍儿童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和违纪。这类儿童通常有注意力集中困难、面孔识认障碍、手指触觉失认等情况。
7. 感觉统合失调:前庭、本体觉、触觉失调儿童易出现情绪烦恼、易激惹和攻击性行为。
8.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临床研究资料显示,有ADHD儿童常伴有品行行为问题和攻击性行为问题,反抗和违拗比较普遍。
二、心理原因
1. 性心理矛盾: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在这里佛洛一德指的“性”与一般理解的性有所不同,它除了与生殖活动有关之外,还包括吸吮、大小便、皮肤接触等能直接或间接引起机体快感的一切活动。所以在他看来,个体的许多活动都与“性”有关,他依据本能力量“里比多”的成熟过程将儿童人格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其中,性器期(3-7岁)儿童出于无意识的好奇心,对自己的性器期发生兴趣,性器期成了获得满足的主要来源,男女儿童在行为上也开始出现性别之分。弗洛伊德断定,这个阶段的男女分别出现了“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并认为儿童开始模仿父亲或母亲的行为和态度。弗洛伊德认为,这一阶段的矛盾冲突解决得是否顺利,对一个人将来人格得健康发展极为重要,解决不同会造成以后许多的行为问题,特别是攻击性行为,因而这一阶段的人格发展是否正常,对未来健康人格至关重要。
2. 性格特点: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有某种程度的认同感和自信,脾气多急躁,易被激怒,自尊较低,缺乏自信,内向退缩,过敏性,情绪性等人格特征。
3. 需求不满足:对于正常需要长期压抑得不到满足,造成心理挫折时而产生弥漫性焦虑和攻击性行为,这包括儿童自我发展、亲密、少受限制等等的需求。
4. 情商水平:心理缺乏“解读和觉察”他人心里活动,如隐喻、无恶意的玩笑、幽默、表情、情感活动等容易产生急躁、易激惹、攻击性行为。
5. 自我意识:自尊水平、自我评价低,常被忽略,被负性评价包围的儿童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6. 缺乏安全感:长期处于内心缺乏安全感、分离焦虑的儿童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三、环境原因
1. 家庭环境:大量研究表明,不良的家庭环境容易导致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如父母婚姻不和、家庭暴力、父母离异、父母有犯罪史、社会经济状况等。
2. 养育方式:父母的养育方式是专制、放任、民主还是溺爱的会对儿童造成不同的影响,专制、溺爱和放任的均有可能容易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概率提高。特别是溺爱,父母容易以不正常的爱剥夺孩子成长的心灵需要,,容易对儿童不当需求的放纵、不良行为的负强化,包括攻击性行为的放纵和负强化。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