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克莱因首创了对儿童进行精神分析;在克莱因之前没有人进行过儿童精神分析,即使弗洛伊德的小汉斯案例也不是直接对儿童的精神分析,是隔着小汉斯父亲的幕后行为。克莱因通过观察分析儿童在弗洛伊德的本能论的基础上研究母婴的关系,并且是在俄狄浦斯期前的母婴关系,也就是婴儿前语言期的母子关系。
所以她的理论来源不是听来的,而是看来的,是观察儿童的行为,然后构想出来的。这个是弗洛伊德所不能企及的领域,因为弗洛伊德的工作是自由联想,用语言表述出内心无意识的东西,而前语言期的体验是没有办法表述的。所以克莱因的贡献是十分伟大的。
克莱因发现:儿童的行为较少受其情欲冲动所驱使,而更多是受其生活中重要人物的情感所左右。
我们知道,弗洛伊德的观点,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无意识支配,无意识的主体是本能冲动特别是性本能,而弗洛伊德阐述人格发展的主题是性本能的发展(口欲期、肛欲期、性蕾期等等)。克莱因通过对儿童的精神分析发现了和弗洛伊德不一样的东西。对儿童来说更重要的不仅是解决性本能的冲动的问题而是要和重要人物建立关系。
克莱因的这个发现被后来的依恋学说证实,有这样一个试验:小猴婴儿离开猴妈妈,给它两个替代猴妈妈,一个是硬帮帮的有奶瓶可以吃到奶的模型猴妈妈,和一个披着毛绒的软软的模型猴妈妈,小猴会总是会除了需要解决饥渴跑到奶瓶妈妈那里,其余时间都会和皮毛妈妈在一起。这个试验说明了小猴除了本能满足以外还需要其他东西。
曾经在孤儿院观察到的情况是,很少有人去关照,仅给与足够的食物喂养的婴儿有很高的死亡率。到这里可能我们会有一个疑问:对人来说,决定心理和行为的到底是本能还是关系?弗洛伊德的理论是不是被客体关系理论推翻了或取代了?
在历史上,克莱因的学说曾经受到经典精神分析者的反对,认为她篡改了精神分析理论。然而,弗洛伊德也是看到关系重要的,在他的理论里就有客体这个词,力比多能量要投注到客体上,这便是人需要关系,在俄狄浦斯三角关系的时候就更能明显的看到弗洛伊德对关系(人与人)的关注了。但是弗洛伊德的理论重点在本能上,他虽看到关系的重要但没有过多的去研究和阐述。克莱因在学术生涯早期是坚定的弗洛伊德的拥护者,一直是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指导工作的,在后期,她也从来没有放弃了无意识本能说,而是在无意识本能说的基础上进入了弗洛伊德理论忽视的关系的领域。正因为这点,克莱因的学说是本能学说到客体关系学说的过渡理论。也正是在她的这块基石,才建立起了后来的真正的客体关系学说(认可弗洛伊德的本能学说的基础上而放弃讨论本能的,专门讨论客体关系的)。我个人的理解,人受着本能驱力的驱动,本能的满足要在关系中进行和获得,所以两者是弃一不可的。
本文推荐者曾接受顾歌心理咨询督导,在心理咨询领域有独特见解,其发布文章的观点为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