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动机方面,一种是考生给自己定的目标过高,动机过强,如有的考生认为自己必须考上某个名牌大学或非某大学不上;有的考生总想着这次考试非进步不可,怕考不好对不起父母、老师,怕在同学面前丢脸。另一种是考生平时学习目的不明确,对自己要去不高,没有学习计划,缺乏学习动力,但一到考场发现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不足以应付靠考试的要求时,就忐忑不安、焦躁万分。
心理和生理承受力方面,考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对考试水平的正常发挥也有一定的影响。平时不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素质差,考前压力大,心理紧张,引起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神经衰弱等。因此上了考场后头脑昏沉,记忆力下降、思维阻滞;再加上有些考生“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考前加班加点,造成缺乏睡眠,过度疲劳,无法正常发挥。
个体认识评价能力方面,认知评价是造成应激源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一项重要中间变量,考试情境能否引起考生的考试焦虑及焦虑程度如何,主要取决与个体的认知评价。当考生置身于考试情境的刺激下时,受已有学习经验的启示与调节,会形成对考试情境的直觉。心理咨询师认为:对应激源的评价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级评价,即个体对应激源的性质和重要程度所作的评价,如考生对考试的认识,考试的利害关系的预测等,它决定个体有无必要对这种刺激进行防卫。第二阶段为次级评价,指个体对应激情境的危害性做出肯定识别后,所形成的有关对策的权衡和分析,如考生对自身应付能力的估计,次级评价对考生身心状况有重要影响。如果次级评价正确,即个体具有较强的理智和认识评价能力,能对当前问题作出恰当的分析,正确认识此次考试的意义和作用,有效地控制个人的情绪,发挥良好的应试技能,就会顺利通过考试。相反,如果次级评价错误,个体低估了自己的能力,把考试情境觉察为对个人具有现实的危险或潜在的威胁,而又找不到一种合理的应对方式,那么他的焦虑反应便会加剧,并会出现逃避行为,在应考者心中留下烙印,这种感受与体验作为反馈信息输入到个体已有的经验结构中,在下次应试时发挥消极作用,造成恶性循环。
学习方法方面,有些考生习惯于某种学习方法,思路固定、思维僵化,没有良好的学习计划,平时只是盲目做题,不去思考,虽说题做得不少,但收效甚微;还有些考生不分题型,会做的题型做了很多,而不会的则没给以归纳总结。绝大多数考生都是为 “学习努力了,成绩却上不去”而烦躁不安。
心理咨询师点评:针对自己的情况,找到最主要的3~4个引起考试焦虑症的主观原因,仔细想想这些原因是如何导致焦虑情绪的。
上海心潮心理咨询中心(心灵花园/顾歌工作室) 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