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完了!解放了!”这是很多中、高考考生以及家长的想法。其实不然。心理专家提示,考后往往是考生心理问题的“井喷”时期。
考后两种问题易高发
考生高考后容易出现情绪障碍,其表现就是沉迷于电脑游戏和自我封闭。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孙华表示,高考结束后,考生一般会出现这样的心理表现:一种情况是突然减压后的不适应。考生在进入一种全新的生活模式时会面临很多新的东西,而这些新内容是自己从没有尝试过的,有些可能与自己的既往标准不符甚至相矛盾。他们会迷惘,会不知所措,但这种不适对于年轻人来说相对短暂,他们会很快在新的生活中找到乐趣。如果这种乐趣与个人的长远目标结合得好,并得到社会的认可,则对他们的未来带来良性循环。在这方面反面的例子就是沉迷于电脑游戏。
另一种情况是,部分考生对自己考试发挥失常产生自责或归咎于他人,对达不到自身目标有强烈的失落感。因此情绪低落,不愿意与同学交流,严重时与家人也矛盾重重。医科大一附院心理卫生中心曾遇到这样一个案例:某考生原来对分数的预期很高,但高考时发挥不好,因此害怕同学看不起自己,闭门不出,与家人沟通不好。该考生认为家人没有给自己提供良好条件是自己没考好的原因,导致填报志愿草率,赌气就读本地一所高校,专业也不理想。这名考生为此更加不满,以致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严重受影响,一直到毕业与家庭的关系都很紧张。经过心理医生的开导后,该考生的情绪开始缓解,后来能够跟父母一起讨论高考的过程,并认为是自己没处理好导致后来大学的糟糕处境,并愿意好好地面对未来的生活。
孩子心病和家长有关
专家分析说,考生考后出现“心病”,最主要的原因无外乎两方面:长期的家庭环境影响和目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专家说,其实考生的“心病”与家长有很大的关系。虽然社会对高考的高关注度这个大环境不能改变,但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缓解考生在应试过程中的种种不适。而且,家长处理危机、面对困难的态度,可以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相反,家长要求苛刻,遇事急躁,不能冷静处理问题,除了会给孩子增加无名的压力外,也会把同样的处事方式传给孩子。
大部分家长在考前和考中会尽力从饮食、环境、心理等各方面为孩子做好服务。高考结束后,他们往往就会将注意力从孩子身上转移到“能考多少分”、“分数线是多少”这些问题上。有的家长甚至对考不好的孩子表现出失望的情绪,给孩子脸色看。这些都会使孩子承受压力。
作为考生家长,无论孩子考得怎么样,都不要埋怨和责备。目前,家长要做的是帮助孩子调整心态,积极面对现实,同时帮助孩子选好志愿,不断给孩子前进的信心和勇气。家长不妨在高考后多陪孩子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还可以与孩子谈心、聊天,帮助孩子减轻思想包袱。如果考生在考后很难恢复生活规律,注意力不能集中,也可找心理医生咨询,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