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了考后焦虑症的考生不妨试着做做运动。
一些考生在高考前食不甘味、夜不能睡,患上严重的“考前焦虑症”,殊不知,现在又有部分考生出现了“考后焦虑症”。原来,成绩尚未公布,但随着日期一天天临近,一些孩子心里越发没了底,变得寝食难安、沉默寡言、“冷淡麻木”。对此,心理专家和运动医学专家表示:体育运动对于缓解压力是十分有效而无副作用的良药,不仅能够储备体能增强体质,更主要的是在运动中能够产生“快乐因子”,让学生们于无形中解压。
不少考生患上考后焦虑症,高考成绩还没有公布,除了部分孩子趁此时期好好疯玩一把之外,更多的考生则是对即将公布的成绩感到担忧。有家长反映,孩子似乎变得沉默寡言,甚至变得有些焦虑、烦躁,甚至睡不着觉吃不下饭,对一些活动的兴趣度也急剧降低,整个人显得很“冷淡”。
心理医生分析,这种种看似“麻木”的表象,实际上是担忧高考成绩而引发的预期性焦虑反应。离预期越近,则人的焦虑程度越高、相应的心理疲劳反应越大。尤其是部分考试中感觉不好的孩子,对高考失利的预测性恐惧更容易导致其身心俱疲。这是一种无故预测、扩大失败感的不良心态,家长应帮助考生顺利度过此关,改善心态,积极面对考试结果。
运动锻炼可化解压力,不论是从生理科学还是心理科学角度,兴奋和抑制都是大脑皮层的活动规律,运动能有效帮助调节、铲除“抑制”,恢复“兴奋”。运动可以增强人体活力,还能增加能量,从而对抗压力。研究表明,锻炼可以明显地减少人的焦虑症状。无论是成双成对去打羽毛球还是一群人酣畅淋漓地打场篮球,都能由极度疲劳中获得放松;晚饭后散散步或是清早起床去阳台上活络活络筋骨也能在无形中减少紧张……专家指出,无论运动锻炼方式是剧烈还是轻柔,室内还是室外,都能随之产生“天然镇静剂”。
运动可以减压。当人们焦虑、烦躁、压力过大的时候,适当运动可以为这些情绪提供一个“宣泄口”。运动时可以降低肾上腺受体的敏感性,具有减轻应激反应及应激反应对生理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说,运动是最有效的情绪疏导工具。国外学者麦格林的试验也证明,运动可以缓解紧张、减轻疲劳、焦虑状态,有效地释放被压抑的情感并增强心理承受力、保持旺盛的精力。
有过运动经验的人都会发现,只要一运动,就会无缘无故地快乐起来。当运动达到一定量时,身体产生的腓肽效应能愉悦神经,甚至可以把压力和不愉快带走。如果考生觉得自己最近实在背负压力太大,可以换个运动环境,可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经常在室内运动的人,到户外去爬山,到小树林里去跑步,会感觉轻松愉快。运动前可以尝试一下心理调节,也有利于在运动中更好地释放压力。在安静的地方,做几次深呼吸,或说几句鼓励自己的话,让精神振奋起来,然后开始运动,可使放松、减压的效果更好。
天气虽热,但别在空调房运动。在炎热的夏天,要让运动起到充分的减压作用,还必须注意以下四点禁忌:
首先,夏天天气比较热,运动时和运动后一定要及时补充水分,谨防中暑。需要提醒的是,运动后忌立即大量饮水,也不宜喝太甜的饮料(如可乐等)、冰冻饮料及水果。大量饮水会使血液中盐的含量降低,加之出汗让盐分更易丧失,容易使细胞渗透压降低,导致钠代谢失调,发生肌肉抽筋等现象。在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都要补水,但不要一次喝个够,而是要“多次少饮”。运动后可适当补充电解质饮料,如淡盐水、运动饮料等。
其次,运动后不要马上洗冷水澡、吹空调。不少人运动后会马上冲个冷水澡,或直接对着空调风口猛吹。由于肢体温度和水温相差悬殊,突然与冷物质接触易发生小腿抽筋。因此,剧烈运动后应先擦干汗液,等汗不再出时再洗澡。另外,运动后猛吹冷风会带走身体很多热量,使皮肤温度下降过快,易引发伤风、感冒、气管炎等疾病。
另外,运动过后不要立即吃饭。剧烈运动时血液多集中在肢体肌肉和呼吸系统等处,而消化器官血液相对较少,消化吸收能力差,所以剧烈运动后不宜马上吃饭。
最后,特别提醒考生,尽量选择到户外运动,别在空调房中活动,也不要在强烈的阳光下运动。空调房中温度较低,常常运动很久不出汗,一不小心就会运动过量。而出汗之后人们会停下来休息,毛孔刚张开又受冷收缩,很容易造成风凉感冒、发烧头痛,尤其是那些平时运动少的人更易中招。最好是清晨或傍晚,在公园或空气清新的地方运动。
从心理学治疗角度而言,“环境疗法”对疏导焦虑、紧张、恐惧作用明显,所以考生可以视情况选择周边地区的短期旅游。在熟悉环境下,人面对书本、父母、老师、同学时,都可能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即将来临的成绩单,所以始终处于难以摆脱的焦虑氛围下,人的情绪是不会好转的。而走出去,到一个相对陌生的地方,周边环境失去了对人的无形压力和暗示,且增添了不少新鲜感带来的乐趣,自然能起到陶冶情操、释放压力的“疗效”。
本文推荐者曾接受顾歌心理咨询督导,在心理咨询领域有独特见解,其发布文章的观点为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