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气时喜欢说话带刺,喜欢不理不睬。我们大多都有这样的习惯,只是懂你的人,会为你放下面子,不懂你的人,什么都不做,最后失望的只有你自己。
“我知道了,真啰嗦”“不要你管,说了你也不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对话是不是很熟悉,通常发生在和亲人的交流中。对待同一件事情,我们对陌生人可能彬彬有礼,对亲人却会任性无礼,同一句话,对陌生人可以语气平稳的讲出来,对亲人却可能歇斯底里。其实,我相信大多数人在对亲人大肆宣泄情绪后也会后悔,也会责怪自己为何对至亲至爱的人不能好好说话。
心理咨询师认为,我们往往对亲人更没耐心更容易发火,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亲人的包容让我们太放肆,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我们对亲人有更高的期待,因为“亲人”是比“外人”更坚固的一种关系,我们便认为亲人应该更宽容、理解、体谅、支持我们。按照目前社会情况,有人曾算过一个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大概只有几十天到两百多天,与其他亲近的人在一起的宝贵时光也是有限的。
为什么我们会对亲人有这样的交流态度呢?因为我们从心底里觉得,亲人是我们不论用怎样的态度对待都不会离开的一种人。我们对亲人的安全感大过与我们交往的任何一种关系。我们会厌烦大人对我们的一句叮嘱,是因为我们并不理解,在这一句叮嘱的背后有多少的爱。而我们把这样的爱的表现方式当作是一种应该。于是我们没有了敬畏之感,认为这是一种理所当然。
心理咨询师认为,对于所有的关系,我们都要珍惜,因为他们都不是应该这样对我们的,对与大人对我们的关心爱护,我们要珍惜,对于社会上残酷竞争对手的对待,我们要认真面对,摒除许多主观的偏见,让客观的真理显现。认真地分析之后做出理智的行为。不要再对亲人没有耐心的,请拿出我们应该有的尊重,对待每个人。你想要别人怎样对你,首先,你就要怎样对人。请一定记住交往中的黄金法则。
本文推荐者曾接受顾歌心理咨询督导,在心理咨询领域有独特见解,其发布文章的观点为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