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又是一年中秋到。去年这个时候,我还在东北老家,正该忙着准备礼物送亲友领导,常常被商家的广告轰炸得焦头烂额,如果碰巧被安排值班,还要忙里偷闲地腹诽或者抱怨一下。今年只身从辽阔的北方来到拥挤的上海,困于斗室,又逢过节,而且是传统的”团圆节“,心中难免有些冷清孤单之感,这时才体会到,原来中秋节买什么礼物不重要,吃什么玩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和家人在一起。
每个传统节日都被赋予特殊的意义,有属于自己的动人传说,用特定的庆祝方式度过,它们诠释着我们对于亲情、友情、爱情的美好憧憬和祝愿,也将有共同风俗和文化背景的人紧密联系在一起。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医生,一名女患者让我记忆犹新,是她让我重新理解了传统节日的心理意义。暂且叫她小菊吧。小菊是个秀丽、聪明温婉的女人,老公是名司机,不经常回家,夫妻关系还好。有个女儿,和公婆住在一起,和婆婆相处融洽,当婆婆陪她来医院的时候,我还以为是她自己的妈妈。她是带着极端的恐惧和焦虑来求助的,担心的竟然是“如果有一天我去世了,留女儿一个人,她要怎样承受这种痛苦”,或者,“如果女儿的成长出了什么差错,我该如何面对”。女儿从学校回来一点不开心的表情,老师向他反映的女儿上课发呆,是否在谈恋爱啊这样的信息,成绩的波动,只要是关于女儿的,一点点风吹草动,都令她如坐针毡。她实在无法继续承受这样的压力,找到了心理医生。详细了解了她的生活经历后,我首先把治疗重点放在她亲人丧失的童年经历上。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生病去世了,那时她对死亡的概念还很懵懂,不太知道死亡就是永久的离开,也没有哭泣,邻居家的阿姨为此还夸她坚强,让她觉得甚至有些骄傲。给他打击最大的是父亲的离开,母亲走后,父亲一直很宠她,几乎有求必应。她大学毕业那年离开家乡到上海实习时,还是个无忧无虑的女孩。接到父亲病情恶化的消息赶回家中后,父亲已经躺在冷冰冰的床板上,再也不会说出一句话。她说她当时的反应就是直接晕倒在地,醒来后也流不出一滴眼泪,以至于很多人说她冷血,她冷静的处理了父亲的葬礼,处理了亲戚间关于财产的纷争。以后每到清明或者周年祭日,她都不会参加这些活动,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一切都平静得像潭死水,日子不好不坏地过着,工作上最初因为她的聪明好强,经常代表单位去参加各种考试和比赛,可是后来慢慢就有更年轻聪明的姑娘代替她做这样的事情,也有个领导想要提拔她,问她“你有什么要求都跟哥说,都能满足你”,当然她并没有说。生活越来越平淡。一天晚上,她做个奇怪的梦,梦里一只大黑狗,用难以言喻的眼神看她,令她醒后也忘不了,第二天,她在同住的祖婆婆眼里发现了相同的目光,她有点奇怪,但并没有在意,谁知当天祖婆婆就从楼上跳下去自杀了,家人都对这件事情讳莫如深,不肯再提。这件事让她不安很久。她以为一切都没有什么。直到有一天她带着女儿去参加婚礼饭局,期间女儿和她生气,任性地独自跑开了,她当时吓坏了,最终孩子找到了,可是这件事情如同一块石子扔到水里,激起她内心的千层巨浪,她这些年积压在心中的失去亲人的悲伤,对死亡的恐怖,生活的不如意,女儿教育的困惑,彻底爆发了。
了解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我花费了很长时间,很多的精力去共情她,帮她处理“失去”的创伤,学习处理焦虑的技巧,重新定义自己的生活,如何与女儿相处。也鼓励她在清明节及父母的祭日去祭拜父母,寄托哀思,经过近2年的努力,慢慢帮她从恐惧不安中走了出来,现在的小菊,整个人都舒展了,平静了。从她身上,我终于发现,节日不是摆设,不是商家炒作,不是商场里精美的商品,它是诠释和表达我们情感的一种方式和途径。所以,朋友们,如果可以的话,请你在这个“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日子里,放下手中的工作,停下“买、买、买”的脚步,去陪陪父母、家人和孩子吧,哪怕只是聊聊天,一起做饭、打牌,这种亲情是你生活的源动力,比什么都宝贵。
上海心潮心理咨询中心 顾歌工作室/心灵花园 心理医师 曲彩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