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岁的蔡先生最近吃不好睡不好,原来是他的雄性蝴蝶犬“瑞瑞”失踪了。
“儿子成家立业了,我就把‘瑞瑞’当孩子带。”说起和“瑞瑞”相处的时光,蔡先生几度哽咽。“瑞瑞”来到蔡先生家时还未满月,当时,蔡先生的老伴儿已是肝硬化晚期。2007年老伴儿去世后,蔡先生开始了独居生活,虽然孩子也经常回来看他,但陪他时间最长的还是“瑞瑞”。
为什么老人养宠物会把它们当孩子看呢?将感情过多倾注到所饲养的宠物身上,这是心理上的一种“代偿行为”。心理专家认为,一些老人可能患了“宠物依赖症”。这是一种心理疾病,表现为对宠物过度的感情倾注,可以从以下三点指标来判断:一是如果离开了宠物,情绪波动大,出现焦虑、抑郁,甚至自杀的念头;二是因为养宠物而影响到日常的生活、工作或学习;三是因为养宠物而减少与外界的联系,降低沟通交流能力。
“宠物依赖症”的产生与每个人的人格发展、过往经历、价值观、个人素质等都相关,而独居老人、空巢老人正是“宠物依赖症”的潜在易发人群,其中的原因与老人内心的寂寞、孤独、失落直接相关。老人们在完成一件又一件人生大事、进入空巢阶段后,内心既感到孤独,同时又有一种激情,想去保护弱者,而宠物往往是他们晚年生活最重要的精神支柱。一些研究验证养宠物对老人是有积极作用的。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曾随机选取了北京719个子女不与父母同住的“空巢家庭”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养宠物的空巢老人无论在身体和心理方面都更加健康,伴侣动物对人身心健康有直接或条件性影响。澳大利亚和德国的调查结果显示,养宠物者比不养宠物者就医的频率要少,可节省大量医疗开支。宠物作为老人一部分的“情感依赖”,老人的安全感、价值感、信任与被信任、爱与被爱、以及被需要、被尊重的需要得到一部分“代偿”。同时,有宠物做伴的老年人往往社会形象更好,社交机会更多,这一切都使养有宠物的老人对生活的整体满意度和幸福感更高,从而更容易激发并保持内在的生命力与活力,提高对于疾病、困境的抵抗力,减少不幸发生。
心理咨询师观点:宠物可以作为老人情感依赖的一部分“代偿”,但对老人的身心健康更有帮助的是家人和社会的持续关爱,满足他们的安全感、价值感、信任、爱、以及被需要、被尊重的需要。即便在宠物去世或者丢失时,老人的紧张不安感也会稍微缓解一些。
本文推荐者曾接受顾歌心理咨询督导,在心理咨询领域有独特见解,其发布文章的观点为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