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认为: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对他的反应和评价。基于此,行为心理学发展了塑造及矫正儿童行为习惯的一系列策略,方法和技术,正强化法就是其中的一种。通俗地讲,正强化法类似于我们所说的“激励”、“鼓励”、“表扬”、“赞赏”、“奖赏”等。
改变孩子行为的三种尝试:
一、和老师提前打好招呼,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只要孩子做作业有了点滴进步就及时表扬他,以此激励他写作业的积极性。
二、周末,把他送邻居家或邀请邻居家的孩子来家里,让两人在一起做作业。孩子的好胜心特别强,两人在一起做作业,无形中会激发孩子“不服输”的斗志,他会自觉、主动地集中精力写作业。
三、每周打一张表格,表格上详细记录了每天写作业的起止时间,及作业质量。如果孩子能连续五天在规定时间内做完作业,且作业质量较好,就可实现他一个愿望,愿望他说了算,他可以选择买辆小汽车,去看场电影,玩他喜欢的游戏,或去吃他爱吃的肯德基。
如果孩子表现出适宜或良好的行为,父母要不失时机地给予奖励和肯定,这些奖励和肯定就是刺激孩子再次表现好行为的正强化物。
强化实施的注意事项:
1.给予正强化物要适可而止,以免孩子产生“饱餍”,或者损害身心健康。
2.行为养成后,有形的强化物要逐渐减少,社会性强化物(即精神层面的奖赏,比如:拥抱、微笑、口头夸奖等)应逐渐增加。
3.正强化对简单行为的形成初期比较见效,对于复杂行为或者行为相对稳固以后,宜采用其他方法。
间歇强化法:只强化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每天的行为那么多,不可能对孩子的每个好行为都正强化。而且也没有那么多的正强化物可用。间歇强化法分定时强化、变时强化、定数强化、及变数强化四种。
首先是定时强化法。定时强化,即行为者每经过固定时段后所产生的行为,可得到一次强化。 告诉孩子,“每隔二十分钟我就会去书房检查一次,看你是否在认真写作业。”这种方法也曾在短时间内有效果,因为孩子很会“钻空子”,他会在父母刚检查完走了后玩一会儿,之后再做作业。这是定时强化必然会出现的弊端。
其次是变时强化法。父母不再每天帮孩子计时、监督、检查他做作业,而是改为不定期抽查。每周抽查两次,一月中如果有两次以上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或作业质量差,就取消对其进行奖励。这样,孩子不知道父母哪天会去检查,他就随时保持警惕,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这样孩子写作业的自觉性就比之前大大提高。
感兴趣的父母不妨尝试一下。
本文推荐者曾接受顾歌心理咨询督导,在心理咨询领域有独特见解,其发布文章的观点为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