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2.迷恋∶只存在激情成份;
3.空爱∶只有承诺的成份;
4.浪漫之爱∶结合了亲密与激情;
5.友谊之爱∶包括亲密和承诺;
6.愚爱∶激情加上承诺;
7.无爱∶叁种成份俱无;
8.完整的爱∶叁种成份其急於一个关系当中。
爱情关系的依附风格理论
此类的研究取向也不脱将爱情分类,但多了将爱情关系与依附关系做了一个连结,这些研究者(Hazan&Shever,1987;Bartholomew&Horowitz,1991)认为个体婴儿时期与人建立的依附关系,会使个体形成一个持久且稳定的人格特质,这项特质对个体在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时自然流露出来。他们认为小时的人际亲密关系的型态对後来的爱情互动型态可能有因果的关系存在。以下介绍两种爱情依附风格理论。
(一)叁类型的依附风格理论
Hazan和Shaver(1987)将成人的爱情关系视为一种依附的过程,即伴侣间建立爱情连结的过程,就如婴幼儿在幼年时期与双亲建立依附性情感连结的过程一般,他们根据 Bowlby 的依附理论和Ainsworth等人的叁种婴幼儿倾向,提出爱情关系的叁种「依附风格」:
安全依附(secure style):与伴侣的关系良好、稳定,能彼此信任、互相支持。
逃避依附(avoidant style):与会害怕且逃避与伴侣的亲密。
焦虑、矛盾依附(anxious、ambivalentstyle)∶时常具有情绪不稳、极端反应的现象,善於忌妒且希望跟伴侣的关系是互惠的。
在Hazan和Shaver(1987)的研究中发现,叁种不同爱情依附风格在成人中所占比例(安全依附约占56%,逃避依附约占25%,而焦虑〖矛盾依附约占19%),与婴儿依附类型的调查比例相当接近,而且成人受试者的爱情依附风格,可以从他们对其与父母关系的主观知觉来加以预测;因此他们认为成人的爱情依附风格,可能是从婴幼儿时期就开始发展的一种人际关系取向。
(二)四类型的依附风格理论
Bartholomew和Horowitz(1991)以上述爱情依附风格理论的概念为基础,发展出一种四类型的爱情依附风格理论,他们以「正向或负向的自我意像」和「正向或负向的他人意像」两个不同的向度来分析,得到四种类型的爱情依附风格:
安全依附:由正向自我意像和正向的他人意像所造成。
焦虑依附:由负向自我意像和正向的他人意像所造成。
排除依附:由正向自我意像和负向的他人意像所造成。
逃避依附:由负向自我意像和负向的他人意像所造成。
Murstein的SVR理论
这个理论与下一个要介绍的理论一样,主要是探讨亲密关系如何发展,两者的差别是前者属於阶段论,後者则属於社会交换论。首先先介绍 Murstein(1987)所提出的SVR理论,他认为亲密关系的发展,依双方接触的次数多寡来看,可分为「刺激(stimulus)」、「价值(value)」、和「角色(role)」叁阶段。
刺激阶段:通常双方第一次的接触即属於刺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双方彼此间互相吸引,
主要建立在外在条件上,例如被对方的外貌、或身材所吸引。
价值阶段:一般而言,双方大约第二次至第七次的接触,便属於价值阶段。在这个阶段中,
彼此情感上的依附,主要是建立在彼此价值观和信念上的相似。
角色阶段:通常双方大约第八次以後的接触,便开始属於角色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彼此对对方的承诺,主要建立在个体是否能成功地扮演好在此关系中,对方对自己所要求的角色。
虽然Murstein认为亲密关系包含刺激、价值、和角色叁阶段,但其实在亲密关系的每个阶段中,这叁种因素对关系都有影响;只是在每个阶段中,各有一个因素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以整个关系发展历程来看,刺激因素依开始占较高的比重,之後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但是所增加的幅度很小,最後会趋於一个平稳的水准;至於价值因素虽然一开始时的比重较低,但关系发展至「价值阶段」的时候,这个因素的比重会迅速提高,不过在「角色阶段」时,其比重也会趋於平稳,且最後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