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5/14
想想我们为什么不能做自己?想坏就可以坏,想顽皮就可以顽皮?是否小时候,当父母不断教育我们,孩子,你要听话,你要乖,你要懂礼貌,你要宽容。这时我们不断的接受父母的声音,学会了听话、礼貌和宽容,恐怕并没有学会如何能够没有委屈案例: 女性来访者30岁的年纪,小孩几个月。生活基本稳定,但容易将工作中的负面情绪带到生活中,独处时想以前负面的东西。有时候不耐烦,比较在意工作上的表现。老是想,1年前发生的一个和同事的纠纷。当时,...
2016/4/24
同学们,其实在青春期过渡到成人期间,正是我们开始对性别产生深刻认识、却又容易产生困惑的阶段。在欧美等国家,家长与老师对性别认识与困惑秉持着更加开放的态度,但是同样也有认识不清与避讳谈及的情况。有时候,我们越恐惧、越避忌,就越容易不安与焦虑案例 朋朋和小谊都碰上了很难说明白的一些困惑,朋朋和小谊是不同班级的学生,他们都跟异性同学朋友关系更好、相处更自然。小谊是女生,从小学的时候起就被亲戚同学叫成“假小子”;朋朋是男生,他觉得自己很不喜...
2016/4/23
我们最早的人际交往是从父母或者最早的客体关系当中学到的,不多话的父母,往往也会滋养出话少的孩子。当然,本案例中的孩子所表现出的人际互动时的胆小,更多的是从奶奶身上学到的,或者说,从奶奶身上没有学到积极、主动的互动模式个案: 一位30几岁的女士来咨询儿子的问题。她说,儿子孩子一、两岁时,父母疏于陪伴,基本是奶奶带的,奶奶个性木讷,话不多。而且,奶奶在小区里面多讲方言,所以,和周围的邻里,沟通也不多。 孩子个子偏...
2016/4/23
当我们刚刚进入社会,怀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战斗精神,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当我们由最初的被动适应,直到在职业领域,或因技术,或因见地,占有一席之地,可能此时就开始拷问自己,我想要什么,我的价值,我有没有被认可案例: 电话那头,一位男性来访者道出其在工作上的困惑,在这家单位工作5年,后来转岗,无论从工作量还是从工作难度上,和原来的工作差距都很大。 来访者说自己顶着维修工的帽子干了几年的工程师的活,你说,...
2016/4/22
不知道案例中男孩是否是那种,有些内向,看到女孩子都会脸红的男孩子。 一般来讲,我们的自评部分来自于父母和社会评价,另一部分,可能来自于自己的经历,男孩有过两三次和女孩交往的经历,都未曾继续,这可能多多少少会影响到和男孩交往的自信案例: 来访者系一25岁男孩,他说,自己不知道怎么和女孩交往。曾经有过两三次和女孩子交往的经历,都是聊着聊着没了下文。男孩说,自己也到了该谈恋爱的年龄,但发现每次和女孩交往,都会面临同样的问题,觉得...
2016/4/22
其实,这样的孩子往往是自卑的,可能从很小,孩子就发现自己和其他孩子不一样,自己本身的缺陷,对外在环境可能都是带着警惕和小心,这样表现出来往往显得胆小,这时,如果母亲不能接受孩子的胆小,性格弱,经常给到孩子的是责骂,那么孩子就会从母亲的身上吸收这样的观点案例: 一位30多岁的女性,过来求助于咨询师。 孩子顺产出生,出生时缺氧。1岁不到的时候医院诊断的是小脑萎缩,脑积水。但后来积水消失了。后来发现孩子记忆力差、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只有看动画片能...
2016/4/21
儿女长大之后的婚姻问题,就好似一个待完成的任务或者对父母的一个交代,当然,这也是中国传统几千年文化传承的结果。婚姻问题不可小觑,不可儿戏,如果仅仅将婚姻当成一个任务来完成,那将以怎样的心态来面对可能问题丛生的家庭关系案例: 一位31岁男性来访者说,妈妈很着急自己的婚姻,至今6、7年的时间,每年回老家都要相亲,自己虽然不情愿,但每次也没有违拗母亲的意愿,所以,每年春节期间多达十几次的相亲,虽让自己多多少少有些吃不...
2016/4/17
我们的思维一直以一种固有的模式,在牵动着我们的行为或者我们的情绪,这样我们就发现,经历那么多年,那种痛苦,依然抹不去,我们不可能因此,而责怪父母,因为他们有他们的成长经历,他们有他们的局限性,过去已经过去了心理案例:一个20岁的女孩,她说她有一个不快乐的童年,现在和母亲依然会有争吵,她的很多行为自己看不惯,他认为自己的问题,都是父母造成的,她说她无法忘记父母那无休止的争吵,以及这种争吵给自己所带来的深刻...
2016/4/16
N先生的困扰:3年前,在他结束与客户的洽谈之后,他感觉很累,想到了曾经路过的一家按摩院,进行了一次按摩服务,消费记录被太太发现了,N先生和太太解释,当时太太相信了,半年之后太太在他包里发现了一张用旧的KTV小姐名片来访者N先生,男,身高约178cm,身形中等偏瘦,戴黑框眼镜,穿便西,面容憔悴,说话时语速缓慢,心情低落,痛苦,三次哭泣。 N先生的困扰:3年前,在他结束与客户的洽谈之后,他感觉很累,想到了曾经路过...
2016/4/16
不知道,儿子遇到了什么。但如果这个儿子,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不敢面对找工作的可能困难,以及不成功所带来的挫败感。那么,在没有生活压力的情况之下,他退而不行,待在家里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父亲似乎是略有所悟,那还要继续给儿子钱吗?这就需要深思的了案例: 某一天,接到一位父亲的电话,父亲语气虽平和,但依然能感觉到那种细微的焦虑情绪,以及不知该如何是好的无奈。他说,儿子毕业一年了。在家里上网玩游戏,不出门,不找工作,该怎么办? 了解下来,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