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20岁,就读国外某大学大二学生,一个月前曾发生低危行为在国外做过HIV检测,但事后又担心检测当时是否会存在针头污染,焦虑紧张难以参加学习考试。半年前因为有过高危性行为,在国外第一次做HIV筛查,当时结果为阴性。但也因此开始关注艾滋病的一些相关医学知识,性行为都会使用安全套。一个月前付费“打飞机”没有带套,本来没有怎么在意,但事后刚好去徒步,回来就腿部出现红斑皮疹,结合之前的各种信息,担心是否感染了艾滋,就又去诊所做了HIV筛查,结果为阴性仍无法释怀。身体的各种免疫力低下,又进一步加深他的怀疑,开始怀疑是否会有针头污染,而国外诊所严格要求高危事件6周后方可检查,所以他非常焦虑,无心学习,不得不暂缓考试,先回国内做检查以求放心。
来访者高中即独自远赴英国读书,从刚开始的人地生疏,到适应学习生活直至现在大学就学,一路走来完全是独自一人在国外。这样的生活,一方面锻炼了自己的自理能力,但同时也时常感到寂寞无聊,会寻找一些冒险刺激体验。特别是上大学后,接触了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开始结交不同的性伙伴,一次偶然令自己患上了生殖器疱疹,虽当时治愈了,但这个病毒只要身体免疫力低下就会发,并且可能传染。此事之后,他也去做了HIV筛查,所幸是结果为阴性。
正因为这次的染病和各种检查,他开始在积极(过度)关注艾滋病,在网上收集了关于艾滋病各种知识,包括发病原因,传播途径、各阶段症状表现、各种筛查技术和可靠性,药物治疗的依据,以及药物研发的进展和未来预期。也由此感受到他内心对艾滋病的恐惧,同时发现来访者逻辑思维、知识的组织能力非常强,个性敏感、执着。
心理咨询师从来访者首次感染性病,HIV筛查,到对HIV的资料搜集的全面性,可以看出他内心对艾滋病的恐惧。虽然讲诉艾滋病的过程一直非常的积极,但从这次的HIV筛查的前因后果来看,有恐艾的倾向。
从来访者理性逻辑的倾诉中感受到他这段时期的恐惧焦虑,独自承受的压力感;建议他回国外后继续寻求心理咨询。
本文推荐者曾接受顾歌心理咨询督导,在心理咨询领域有独特见解,其发布文章的观点为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