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朋朋和小谊都碰上了很难说明白的一些困惑,朋朋和小谊是不同班级的学生,他们都跟异性同学朋友关系更好、相处更自然。小谊是女生,从小学的时候起就被亲戚同学叫成“假小子”;朋朋是男生,他觉得自己很不喜欢足球篮球那些激烈闹腾的运动,更喜欢安静地跟女生们聊天。在小谊家里,父母总是会拿她跟堂姐比较,觉得她又疯又不懂事,不过并没有对她的“中性化”提过什么意见;而在朋朋家,家人对他的管教很严厉,总是觉得他不像个“男子汉”。朋朋羡慕女孩子的生活,小谊也羡慕男孩子的生活。朋朋初三了,即将面临中考,成绩一般的他倍感压力,学校里模拟考试成绩出来以后第二天,被家长老师批评后的他疲惫不堪地来到学校,因为同桌的鼓励又振奋起精神,他忽然觉得自己很希望得到同桌持续的关心和保护,但是自己的同桌同样是个男生,他被自己的念头吓到了,开始想要拼命压制自己的想法,却觉得非常困难,我是不是有问题?
案例分析
同学们,其实在青春期过渡到成人期间,正是我们开始对性别产生深刻认识、却又容易产生困惑的阶段。在欧美等国家,家长与老师对性别认识与困惑秉持着更加开放的态度,但是同样也有认识不清与避讳谈及的情况。有时候,我们越恐惧、越避忌,就越容易不安与焦虑。就像朋朋和小谊,因为他们的行为表现与一般大众对男生女生的认识规范不同,所以容易在群体中显得特别,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在宽容与放松的环境中,他们可能是同性与异性同学朋友都相处得不错的一类人。
自我认识永远是个神秘与深刻的话题,在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的口中,心理学的源起正是从“认识你自己”开始的。或许你一点都不“中性化”,但同样对喜欢他人的朦胧感情、性取向、性别认识困惑过,我要告诉你们的是,这种困惑是一种正常现象,只有少部分人没有思考过这方面问题,当然,一般情况下,你们基本上不会跟家人或朋友开口谈论。
专家建议:
既然这是一个关于自我的话题,那就意味着对自我状态的接纳会对恐惧的消除与情绪的调整有所帮助。在初中阶段,你们很难非常清晰地得出对自我概念的认识,一般要到成年早期,方能有确定的认识。实际上,在著名的对性别与性取向调查报告中,绝大多数比例的人是对异性与同性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好感。此外,中性化与异性化与同性恋也是不划等号的。绝大多数的同性恋者认为:自身的性别特征越明显,则越有魅力,他(她)们认同变得优秀会让自己更具魅力,而非中性化或异性化。
我建议你们可以跟信任的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师谈谈,而不是自己一个人去武断地评定自己。因为即使是父母或朋友,同样有认识上的局限,他们出于关心与爱,会给你们指导和意见,沟通方式却未必最容易让你接受。此外,对焦虑情绪的及时调整会有助于你们更多地投入良好的状态,比如朋朋,他在心理咨询师那里学习到对自我与情绪的识别、接纳与引导后,渐渐意识到,“中性化”、对同桌的依赖其实并不算什么,变得更自信和具有安全感反而是他更需要关注的问题。
上海心潮心理咨询中心 心灵花园/顾歌工作室 心理咨询师于潇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