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父母娇惯的“公主”必须从童话走出来,走进现实的生活。
艾小姐拥有雪白粉嫩的肌肤,精致小巧的五官,是个象瓷娃娃一般漂亮可爱的女孩子。她一直有很多追求者,每个人都把她捧手心里,就象生怕把她打碎了一样。陈先生经过“千辛万苦”,在众多追求者中获得艾小姐的亲睐,抱得美人归。但好景不长,没多久两人之间就出现了摩擦,经常有矛盾。
“谈恋爱时,我感觉他特别好,他简直就是我一直梦想中的白马王子一样,英俊潇洒又会哄我开心。谁知道一结婚,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了。都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我看是一点儿都不假!还不如一直谈恋爱不要结婚算了!”艾小姐忿忿地说。
其实婚前婚后他别的变化倒没有什么,就是在性生活中显得太粗鲁,第一次艾小姐感觉到剧烈的疼痛,后来虽然好一些,但是总有痛的感觉,这让她从此对性生活产生恐惧感,不愿过性生活。艾小姐说,这都是因为丈夫不会体贴她造成的,她觉得单这件事情就完全暴露了丈夫的自私,他对她的爱太虚伪了。
“虚伪?”艾小姐的丈夫听到咨询师转述妻子的话,一脸的哭笑不得。“我还要怎样对她好才算不虚伪啊?你问问她,她做过几次家务活儿、烧过几次饭啊?她知不知道家里米放在哪里啊?家里的事情都是我包了!公司里面我大小也算个人物,回到家里面我就是她的保姆!新婚之夜第一次,她确实很痛,我知道,所以我特别珍惜她!但是后来每次她都痛,我不管怎么小心她还是痛!刚刚碰到她,她就叫起来,我才说一句话,她就骂我‘色狼’,我还能怎么样?”
因为这件事情,两个人没少吵架,吵得厉害时,“离婚”两个字他脱口而出,艾小姐转身就回了娘家。岳父岳母找到他,婉婉转转,说的都是要他男人家气量大一点儿,让着自己的女儿。
他们的这个女儿太娇生惯养,老人家心里都知道,不过已经娇惯成这样了,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能劝女婿多包涵。说到岳父母娇惯妻子的做法,艾小姐的丈夫直摇头:艾小姐出生后就爱哭,非得抱着才能安静地睡觉。因为长得像洋娃娃一样的可爱,父亲母亲抱着搂着,谁也舍不得她哭。长大一点儿,她又显得特别胆小,刮风打雷都害怕,还特别容易忧心忡忡,一点点事情要计较半天。因为女儿的皮肤特别好,特别白嫩,父母亲总是小心翼翼地护着,惟恐她受点儿伤留下疤痕什么的,所以偶尔艾小姐手上脚上受点儿小伤,父母亲总是小题大做,药水药膏,好像艾小姐会痛昏过去一样地着急。
每天晚上,不是爸爸就是妈妈,总要给她讲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直到女儿在甜蜜和安详中睡去,这种习惯一直持续到艾小姐初中毕业。
心理SPA充电坊-著名儿童心理学家J.皮亚杰简介
让•皮亚杰(1896-1980)是二十世纪最负盛名的学者之一。西方学者公认他是与巴甫洛夫和弗洛伊德齐名的当代心理学三大巨人之一。事实上,皮亚杰首先是一位生物学家和哲学家(他自称为“发生认识论者”),其次才是心理学家。但是,皮亚杰在儿童心理学方面的成就和影响却是最引人注目的。英国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彼特•布莱安特说过:“没有皮亚杰,儿童心理学将是微不足道的”。
1896年8月9日,皮亚杰出生于瑞士的纳沙特尔,一座拥有浓厚文化氛围的大学城。父亲是当地一所大学的历史学教授,研究中世纪历史。他不辞辛劳、富有批判性,极其讨厌仓促凑合的笼统思想,他常常给皮亚杰讲授系统性研究的重要价值,即使对小事也是如此。早慧的皮亚杰从小就和父亲一起进行各种理性探讨。皮亚杰的母亲非常聪颖、精力充沛,且和蔼可亲,但她相当神经质,因而给他们的家庭生活带来些麻烦。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父母个性的对立(理性批判的父亲和感性过敏的母亲),皮亚杰几乎没有童年,很小就因为做一些“严肃”的工作而放弃了游戏。这样,他一方面是模仿父亲的个性,另一方面又是在一个只属于他自己的真实世界里躲避家庭生活的麻烦与困扰。缺乏真正的童年生活,也许就是皮亚杰为什么会在成人期花费大量时间与儿童在一起的原因吧。
皮亚杰的童年生活没有游戏,没有神话、传奇、探险故事,空余时间多用在对鸟类、化石、海洋贝类等的研究上,在他10岁时就撰写了一本有关当地鸟类的书,但没有得到父亲的好评。11岁,皮亚杰仔细观察了一只患白化病的麻雀,并写出了一篇简短的科学报告,发表在纳沙特尔自然历史杂志上,该杂志主编是细沙特尔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不久后,皮亚杰谋得了这位馆长的兼职助手一职,并在工作中学到了很多,以至于16岁的他就能够独立地在动物学杂志上发表关于软体动物的科学论文。此间,皮亚杰还遭遇了一次非常有趣的小挫折,一家杂志因他过于年轻而拒绝刊登他的论文,但这并没有阻碍皮亚杰因在研究软体动物方面的成绩而引人注目,而且,许多国外学者都想邀请这位中学少年去讲学(当然,这些学者并不知道这位专家是如此的年轻)。
皮亚杰一直在接受自然科学的系统训练,也是被当作生物学家来培养的,在取得生物学博士学位时,他已发表了25篇关于软体动物的专业论文,并被认为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研究软体动物的专家之一。然而,皮亚杰早在15岁时与文学家教父一起度假时,就已经被引导着迈进了哲学的殿堂,开始对认识论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决定“为知识的生物学解释奉献一生”,而“知识的生物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