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面的关注,是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
案例分析与案例结局
客体关系理论是当代
心理治疗领域内一个比较新的流派,“投射性认同”是其中的概念之一,即一个人诱导别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对诱导者做出反应的人际交往模式。举例来说,一个人从内心觉得自己是无能的,他会把这种感受投射到他周围的人,使对方产生要照顾他的感觉,从而证实了自己“没有别人照料就活不下去”的信念。这是“依赖”的投射性认同。
从尹先生的身上,我们似乎看到了一种“权力”的投射性认同。与依赖相反,他希望诱导出别人的无能,传达一种信息是“你没有我就活不下去”。在内心里,他认为太太是无法依靠自己来做好任何事的,因而时时处处对太太进行控制、干预。不幸的是,王女士不是一位依赖性很强的人,而是有自己的主见,他这样的行为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她的强烈不满,级大地破坏了婚姻关系的和谐。
这种交互模式可能来源于儿童非常早期的情绪体验。咨询师请尹先生仔细回顾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尹先生无法回忆起很小时候的情景,只模糊知道母亲不怎么喜欢自己,从不轻易表现出对孩子的爱,直至现在都是如此。在一个不“喜欢”孩子的母亲面前,幼小的孩子会产生一种即将被抛弃的焦虑,从而会形成某种心理应对模式试图去控制母亲。成年后,这种模式会通过与周围女性交往的现实行为表现出来:通过诱导周围女性产生无能感,从而控制她们,使自己避免被抛弃。
经过心理咨询师的评估分析与引导,在克服了许多的阻抗和退缩之后,尹先生慢慢开始意识到自己用的是一种很早就固定下来的病理性的人际交往模式,造成了婚姻方面的困境,而这正是小米的问题行为的根源。
经过尹先生和王女士的共同努力,它们的婚姻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家庭气氛日益向好的方向发震,小米的“偷窃”行为因为失去了意义,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心理学基本概念
投射性认同:是源于病态的客体关系的投射性幻想行为的衍生物。它影响着正常关系的构建,并指引着基于关系所发生的事情的进程。简单介绍四种典型的投射性认同:依赖、权力、情欲、迎合。
依赖的投射性认同往往把自己的无助感、需要他人指导的需求投射到他人身上;权力的投射认同把自己的强大的对他人能力的不认可投射到他人身上;情欲的投射性认同往往认为对方在性方面有很多需要,而自己正是可以满足对方这些需要的人;迎合的投射性认同往往一味的自我牺牲。在这种投射之下,被投射者潜意识中接受了这些信息,并按照投射者的潜意识所希望的那样做出了反应,这就形成了投射性认同。
文/上海心潮
心理咨询中心(
心灵花园/
顾歌工作室)首席
心理专家 顾歌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