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行为问题的背后一定隐藏着其它的问题,通常是家庭问题。
父亲尹先生、母亲王女士和女儿小米,是一家三口。
小米今年十三岁,在市西的一所中学读初二。
尹先生:“老师,我这个孩子原来各方面都挺好的,可是这个学期开始,接二连三地偷同学的东西,都是些文具什么的。老师刚告诉我们的时候,我们非常震惊,因为家里经济条件很好,这孩子几乎想要什么就给什么,怎么会去偷别人一些不值钱的东西?打过、骂过她不知多少回了,但没过多久又故伎重演了,我们实在不知道该怎么教育这孩子,请你帮我们想想办法。”
心理咨询师仔细观察着眼前的这个女孩:瘦弱、文静,蜷缩在一旁沉默不语。青少年的行为问题的背后一定隐藏着其它的问题,通常是家庭问题。几次心理咨询之后,咨询师发现,小米并不是一个品行障碍的孩子,她的偷窃行为不过是想要引起父母对她的关注。
这个家庭的现场交互模式给心理咨询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父亲/丈夫的尹先生一直处于支配地位,控制着发言权:他会不断提出问题试图主导对话;每次王女士想开口表达自己的意见的时候,他总是把话题抢过去;心理咨询师提出问题,他总是代替太太回答;而每当心理咨询师鼓励王女士说出自己的想法时,他常常表示出不满,甚至暗示过退出治疗。
在家庭生活中,尹先生也处处控制着家政大权,比如家里无论大小事情,决定权都在尹先生手里。他经常对太太的朋友评头论足,指导太太如何与孩子的老师打交道,甚至还会校对太太的购物清单。王女士表面上顺从、忍受,但内心越来越压抑、不满,夫妻之间开始不断爆发争吵,而女儿的异常行为让夫妻俩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女儿的身上,似乎是使得战争暂时停顿下来、夫妻齐心协力的唯一途径。
看来,小米是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候偶然发现这个“绝招”,用来对付父母,效果很是立竿见影,所以就一用再用。小米是在用自己的问题行为来解决父母的婚姻危机,求得家庭的宁静,要不是小米出现问题,这个婚姻恐怕就要解体了。
问题不在小米身上,始作俑者是尹先生和王女士糟糕的婚姻状况。
心理SPA充电坊——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之核心在于系统观。它不把焦点放在个人的病理心理上,它所关注并试图介入、改变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整个家庭的互动模式。没有一个人或一件事是独立存在的,他们同周围的人或事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也就是说,家庭成员彼此分担其他每个人的命运。
家庭咨询师认为,把某个人的病症看作他个人的问题是不恰当的,其症状意味着他同周围的大系统(家庭,社区,社会)的互动出现了障碍。所以,一个家庭成员出现了问题,需要从整个家庭成员这个大环境进行扰动和干预。
从家庭治疗的观点来看,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都是整个家庭“共谋”而造成的,只是这个共谋是在整个家庭成员的潜意识层面的共谋,是不被意识所觉察的共谋,所以我们说“青少年的行为问题的背后一定隐藏着其它的问题,通常是家庭问题。”案例中的小米的问题无疑就是这样的。因此,采用家庭治疗将是一个恰当的策略。
我们可以认为,在小米的家庭这个系统中,她的偷窃行为,是父母夫妻关系不和的外在症状。但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夫妻关系的不和呢?
家庭是一个投射认同现象发生的最常见的地方,因为家庭是最亲密也是相对最牢固的人际关系存在的场所,亲密关系中最容易形成投射性认同。
小米的父亲将认为他人能力不行而自己可以控制一切的需求投射到小米的母亲身上,但是小米的母亲却没有认同这种投射,而小米的父亲在投射受阻的情况下依然带着这种控制欲望继续投射,这种情况下,小米的父亲感觉自尊受挫,而小米的母亲也感觉不被认可和尊重,这种人们迫切需要的深层次的心理需求不能被满足以后,势必会激发严重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冲突在一时没有办法解决的情况下,就在小米的偷窃行为上得到了必要的缓解、
由此我们看出,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夫妻关系的和谐,给孩子适当的心理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