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他为什么徜徉在女人之中?是天性风流还是……
风花雪月的遭遇,在家杰看来是生命中如影随形的事。“我也许生来就有女人缘。”家杰随手搅弄着咖啡杯里细密的奶泡。“我已经数不清交往过多少个女人了,也许二三十个。”
和许许多多寻找生机的商人一样,十年前家杰把家从台湾搬到了上海。将近四十的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
家杰在家中排行老大,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在家杰的印象中父亲是一个喜怒无常的人,经常没来由地暴打母亲。父亲那只高高举起打向母亲的手、母亲绝望的眼神和他们兄妹三个抱在一起蜷缩在角落里哭泣的场景,成为家杰记忆中永远也抹不去的梦魇。家杰十三岁的时候,父亲和一个在酒吧唱歌的女人跑了。母亲独自抚养三个孩子,虽然日子清苦,但不再有眼泪和恐惧。父亲的离开,在家杰看来是美好生活的开始,他深信母亲也是这样想的。
母亲是个勤劳又能干的女人。家杰是大哥,义不容辞地扛起帮助母亲照顾弟妹的责任。家杰和母亲一起在街边卖过鱼丸,摆过地摊,后来还开了个小杂货铺。“我在上海交往过很多女孩子,她们什么都不会,而我会做饭、会烫衣服、会弄头发,这些都来自于我的母亲为了谋生而赐于我的经历。”家杰啜着咖啡淡淡地说。
上国中时候,家杰爱上了比他高二年的学姐。那女孩长得并不漂亮,但浑身散发着一种说不出的气息吸引着家杰。这是他的初恋。服兵役的时候,通过朋友介绍家杰认识了一个女孩子,长得有点像刘嘉玲,长长的头发,长长的腿,但是后来因为她的未婚夫威胁割腕自杀而恋情告终。以后的几次恋情,都很短命。服完兵役工作后,家杰爱上了一个比自己大七岁的有夫之妇,当她决定要和丈夫离婚时,家杰忽然发现自己不爱那个女人了,于是把家搬到了上海。
在上海的恋爱经历和在台湾的时候相比更加令人疲惫。有朋友介绍的,有MSN和QQ上认识的女孩子,也有酒吧里邂逅的女人。约会和工作几乎在家杰的生活中交替并行。“每次我都很认真地投入,可是每次到最后我总是无法爱下去。别人都不相信我,觉得我是个情场玩家,连我的朋友也是这样想。其实真的不是,我很想找个人结婚好好过一辈子,可好像总也找不到。” 家杰幽幽地说。
心理SPA充电坊——恋母情结与个体成长
弗洛伊德认为恋母情结是自我的核心,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也是最早发生的人际关系。长大以后的各种人际关系都不同程度地受恋母/恋父情结的影响。
此外,恋母情结还具有普遍性。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虽然同意欧洲人有恋母情结,但不承认恋母情结的普遍性,原因是太平洋诸岛上的原始人没有恋母情结。但是,他错误的将恋母情结的对象界定在生物学意义上的父母身上。实际上,恋母情结并非说是对真实的母亲的爱恋,而是针对心理意义上的父母。
可以说,后来的各种人际关系都是恋母情结的变形。其演化过程大致如下:
第一阶段:童年期出现的恋母情结是最为原始基本的情况。
第二阶段:青春期。此时的恋母情结的对象不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而是父母的替代者,可能是父母的朋友,也可能是老师、权威、历史名人或当红的明星。青少年与替代父母认同,模仿他们,学习他们,崇拜他们,甚至爱恋他们。
这个阶段发展不顺利,则容易出现“身世幻想”,即想象或怀疑自己不是现在的父母所生,而是从小被领养的,“亲生”父母比现在的父母更好。身世幻想与英雄神话关系密切。于是告别养父母,踏上寻找亲生父母的征途,摆脱父母,为自己寻找父母的替代者是青春期的普遍心理。这种心理如果过分强烈,就会被导致“非血统妄想”,既毫无根据地认定自己不是现在的父母所生。
第三阶段:成年期。表现为对同龄段同性或异性的爱恋。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友情和爱情。但是,此时父母的意象依然影响着人们的选择。特别是在婚恋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依据“爸爸模板”和“妈妈模板”来选择。
第四阶段:等到婚后有了孩子,父母意象就被孩子取代了,恋母变成了“恋女”,恋女情结也称“李尔王情结”。父亲偏爱女儿,母亲偏爱儿子,是普遍现象。不难看出,第四阶段的恋母情结与第一阶段恋母情结是相呼应的。儿子恋母仿父,而母亲恋子。跟第一阶段恋母情结一样,第四阶段的恋母情结也可能涉及性和暴力的成份。特别是当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父亲面对亭亭玉立的女儿,也许会不知无措,而身强力壮的儿子不再对父亲畏惧,父子之间经常会发生一些小摩擦。对母亲来说,情况也是如此,女儿成了竞争对手,儿子则成了诱惑。
第五阶段:子女之外的年轻人取代了亲生儿女。有些老人钟爱学生,有些老人喜欢认干儿子,还有一些老人溺爱孙辈,还经常为此跟儿女闹矛盾。
案例分析与案例结局
在古希腊神话里,俄狄浦斯是一个杀父娶母的悲剧人物,弗洛伊德用之来描述恋母情结。每个男孩在童年时都经历过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仇父。幼小的孩子幻想和母亲结合,排斥父亲,这一冲突到了青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