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女儿,但童年时对父亲的深深的抵触发展得越来越强烈,初中之后Annie开始恨自己的父亲,现在她与父亲的关系则维持着一种平淡的疏远。
虽然Annie的母亲是受害者,但在Annie眼里,她是个懦弱的女人。经常被丈夫打了之后,她带着一脸的伤,流着泪,却告诉Annie:作为女人就要忍耐,嫁给这个男人就得服从他。因此, Annie同情母亲,同时却也恨她。 Annie并不认同懦弱隐忍的母亲,而是告诉自己:一定要坚强,坚持自己,不和男人妥协。
避免成为母亲却偏偏像母亲
尽管Annie的母亲给她灌输了“要忍耐,要服从”的观念, Annie却有着自己对男性和家庭暴力的价值判断。她痛恨父亲这样暴躁、大男子主义的男人,因此她理想中的伴侣必须是一个尊重女性,像朋友一样的丈夫。也就是说,她期望的婚姻关系,绝不是像父母那样充满对抗、充满暴力的关系,而是一段彼此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
每当母亲遭到父亲的暴力后,Annie就不断地提醒自己:绝不能成为母亲那样的人,一定要找个尊重自己的丈夫,自己的婚姻关系必须是平等的。这种意识是弗洛伊德的 “超我”理论的体现, “超我”简单地说,它追求完美,遵循至善原则,它判断一个人行为的好坏,进而产生积极的自豪感或者消极的愧疚感。一般在人的四五岁时就可以感受到,通过对父母的价值观进行认同和整合,使自己的超我的力量获得增长。对于Annie来说,她追求平等的超我太强烈了,必须找机会来验证自己的存在。所以,在婚姻或爱情关系中,她不自觉地通过暴力对抗来证明自己不是母亲那个样子。
如Annie后来所反省的那样,她个性要强,冲突时会和男人针锋相对,谈及第一段婚姻时她自己也说: “有时候是我太不给我丈夫台阶下了。总要说些刺激他的话,也不顾及他作为男人的面子。”因此尽管她避免重复母亲的命运,拼命地要把母亲给的面具压扁,却在反面又形成了一个相同的面具。
过错:不懂得避开暴力人群
除了个性稍强之外,其实Annie在第一次婚姻以及后两次的相处中没有任何导致她遭受暴力的过错。因为成年人的暴力倾向存在于天性之中,在两性的正常生活中,因为某个人、某种情况而把一个非暴力攻击性的人,变成一个暴力攻击性的人,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
但是Annie还是有过错的。作为一种本能,动物性的暴力攻击始终存在于一小部分人身上,从总的人口分布来看,总有一定比例的人具有高出平均水平的暴力攻击性,这是人类无法根除的缺陷。 Annie的过错在于:不懂得避开这部分人。不但是不懂得避开,她似乎反而专门被这部分人吸引着。这也许就是她一再与有暴力倾向的人相爱的原因。
●
心理咨询师处方不急于证明自己
对于Annie来说,如何在今后的生活中,摆脱母亲命运的影响和前三次遭遇暴力的阴影,是开始新生活的一个前提。一段时间的休整当然是必要的,在今后面对情感关系时,不要把注意力放在“平等”、“尊重”这些关键词上,急于要证明自己是平等的、受尊重的,势必会在大大小小的事件中,不自觉把自己放在一个强势的位置上,压低了对方,这样的关系又陷入了“不平等”,也会引起对方的不满。
不必在意对父母命运的重复
Annie不想成为母亲却偏偏重复了母亲的命运,其父母糟糕的婚姻关系对于她的成长影响很大。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有时候人们会不知觉的做出和父母类似的行为选择,特别在异性情感关系方面,虽然这个冲突选择过程会和父母的完全不同。比如女孩子会选择嫁个一个类似自己父亲的人或者一个和自己父亲完全不同的人。但这种情况并不是必然的,这个理论也一直有争议,而且实际生活中情况要复杂很多。因此咨询师建议,不必过于追究,只是如果发现自己的情况确实和父母有非常大的类似之处,而且这种类似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和困扰时,才需注意。
●
心理咨询师支招潜心学习“制暴宝典”
由于家庭暴力属于个人生活隐私的一部分,相对于社会上的暴力犯罪,很难及时得到有效的制止。而且它牵涉到受暴力者自己的态度,如Annie的母亲选择忍耐,而Annie选择对抗。那么受暴力者如何保护自己呢?咨询师认为,应该分几种情况对待:
第一种,对初始或者偶然暴力者,往往是因为他们的自尊受到挑战后,激发出他们的本能攻击性。这种情况下,受暴力者在施暴者平静时,不要马上求得原谅,而应理性用语言或书信等方式与对方分析事件的原委,也可以共同求助知心的朋友或专业
心理咨询机构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