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杭州富家子撞人事故、成都富二代偷车图好玩被拘事件、绵阳富二代杀害父母的家庭惨剧……一次次引发了社会对富二代的关注。几天前,继江苏省之后,温州又传出政府“出资补贴培训民企二代”的消息,这让关于富二代的话题重新热闹起来。这样一群从出生就拥有巨大财富的年轻人中,尽管有不少人站在父母的肩膀上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不可否认,也确实存在着炫富、娇生惯养、败家等现象。那么,这个群体自身,是如何评价自己的?他们的心理状态,是否有其独特性呢?
案例1
倾诉者:小A(化名),男,24岁
物质无忧,精神空虚
我出生在一个比较富足的家庭,爸妈当年白手起家,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从一个小公司开始,发展成为集团企业,拥有了上亿的资产。父母从小就比较疼爱我,想要什么都是有求必应,可以说我一路都是衣食无忧过来的。父母一直是我成长道路上的铺路人,对于经济、教育等方面,我根本不用自己去担忧。只是,因为父母比较忙碌,经常需要外出,我很少能和父母坐在一起吃顿安稳的饭,或是好好地聊会儿天。在我的记忆中,父母总是来去匆匆,尤其是父亲,很难得才能见上一面,基本上我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小时候,每次抱着那些备受同龄孩子羡慕的名贵礼物,我心中却开心不起来,反而很羡慕他们能与爸爸妈妈一起生活。因为父母无法陪伴我,所以他们就用各种各样的礼物、大大的红包等物质方式来补偿我,而我,也渐渐地习惯了用物质的满足来替代精神的空虚了。我日益迷恋和沉醉于物质享受中,时常出现在奢侈品柜台前阔绰地出手;渐渐地,我开始拒绝和父母相处,身边的都是些“圈子里”的朋友。我们日以继夜地泡吧、混夜总会;攀比的是名车、名表,讨论的是美女。在外人眼中看似潇洒无忧的生活,而我却总觉得欠缺些什么。有谁能理解我内心的苦楚呢?
[心理专家点评]
富一代们赶上了好政策和好机遇,他们赚了一桶桶金,但代价也是惊人的,其中就是与孩子情感的疏离。当孩子们失去一个个成长关键期中亲密感建立的机会时,就难以在成熟后构建起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人际关系。
忙碌的父母用钱来填补对孩子的爱,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孩子并不能在物质的堆积中找到情感的归宿。正如物质无法真正替代精神一样,优越的外在环境弥补不了内心的情感缺失。孩子的潜在需求是渴望得到父母关爱的,他们所显示出的种种反叛甚至是“异端”行为,事实上,大都是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当他们发现得不到时,他们可能转而去倚赖物质。此外,父母日常生活中对钱权的认识,也会慢慢渗入孩子的思想中,影响其自我价值观的形成,金钱至上的观点可能让其无法厘清人生而迷失自我。
案例2
倾诉者:小B(化名),男,22岁
溺爱让我无法与别人相处
我父母事业很成功,可他们只有我一个孩子,在我家中,大家都是围着我转,父母对我更是有求必应,百般呵护,真可说“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从小,我想要什么马上就能得到什么,所以,我觉得自己是很重要的人,大家都该以我的意见为中心。于是,等到走上社会,深入生活,我依旧是这么一副高高在上的心态。但紧接着,我发现自己在社会上并不那么受别人重视,每每这种时候,我总是备感受挫。平常和朋友在一起,我经常会因为与别人的意见不合而情绪失控,不是破口大骂、反唇相讥,就是拳脚相加。其实我也不想的,可是谁让他们这样对我呢?
[心理专家点评]
深度的爱比极大的恨对个性造成的扭曲更大。父母过度的关爱,很容易造成孩子性格上的缺陷。因为父母太过关爱,子女没机会建立独立的人格,从而导致社会适应性不足。同时,在溺爱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自我期望值往往很高,如果在社会上碰壁后,心理上的落差也会更大,一旦受挫的程度超过了孩子的承受能力,他们会通过某种攻击行为来发泄自己的愤怒情绪。
从父母角度而言,有一种说法叫“关怀强迫症”,其意是指依赖别人对自己的依赖,即是指一个人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向别人提供人家并不需要的关怀和帮助,从而使别人不能独自解决处理问题。而当他感觉被人依赖时,他会自我满足于这份成就与价值,满足籍此获得的道德优越感,否则就会有较强烈的自责和痛苦。过度关怀他人实际上是“对别人需要自己的需要”。换句话说,有些父母有时所表现的对子女的关爱,实际上是用子女的依赖满足自己的需求。此外,有些父母从小条件艰苦,经过奋斗才有今日的成就,他们会无意识地期望从子女的身上获得某种替代和对过往艰苦岁月的补偿。
案例3
倾诉者:小C(化名),男,19岁
离开父母,我失了控
到了上大学的年龄,父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