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这样的场景,因为父母安排了一场相亲,我们去了。可是见面之后并不是很愿意和对方继续发展下去,可能是因为这个对象不是心中的菜可能是还有一些欠火候,各种各样的原因都好就是不愿意继续下去了。可是对方不那么想,我们得继续联系啊,怎么可以吃完一顿饭就各自说拜拜了呢。于是想要继续的那一方提出互留联系方式。当下最流行的社交工具是什么?没错,就是微信啊。不仅可以聊天还可以看朋友圈。相亲结束,微信已加。接下来是怎样的情景呢?
愿意聊得找话题,不愿意发展的用呵呵,哈哈,哦,嗯等这些语气助词来应付对方。对方看到这一类语气助词之后怎么会不伤心失落,难道我就这么不堪忍受吗,你要用呵呵,哈哈这样的词来敷衍我。在一番自尊心打击之后,放弃还是继续成了问题。
在心理学上,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做暴力沟通。
如果一次交流、一段关系让我们感到伤心失落,那有可能是我们的谈话方式和交往方式造成了这样令人不满意的结果。我们常常没有意识到甚至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具有攻击性的,如果在一段不很愉快的交流结束后可以回想下双方的谈话,会发现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否定、嘲讽、说教以及随便打断、肆意评价、不理睬不回应等言语上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这些无心的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敌视,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
总结来说,价值观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谈话方式、语言,这是一个人思维结构的外在体现。改变沟通方式是自我转变的重要开端。
结合以上的案例,我不想和你继续下去,我的肢体语言已经拒绝了一切,可是你当做没看见还要找我联系,怎么办呢,是我表达不够明确吗。
以上的内心独白就是暴力沟通的源泉。注定是失败告终的沟通为什么还要继续?
上海心潮心理咨询中心 顾歌工作室/心灵花园 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