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流行了一种半糖主义。当激情不再,引发的不只是身体上的距离,更是心理上的距离。那么,享受“半糖主义”的生活方式真的可以为婚姻保鲜吗?心理咨询师为你分析。
从来不相信婚姻里存在“距离产生美”,也不相信所谓的“小别胜新婚”。能够天天黏在一起——自然,这对越来越社会化的职业男女而言实在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婚姻状态,但确实是我个人认为这是结婚最大的动机。
让一个婚姻持续鲜活,确实需要时时保鲜,但是不是“相见不如怀念”就是对鲜活婚姻的良性刺激?
在我看,家,不仅仅是一个物理意义上的屋子,人才是家的要义,在这个家,是吃现做的热饭还是打包回来的剩菜都无所谓,但一定要有两个人的声音——不管是笑声还是哭声甚至是两口子的吵闹声打架声。劳累一天,我巴望着赶紧回这样一个有人气的家。在这样一个家里,衣冠不整又怎样,睡眼惺忪又如何,坐姿不雅又怎样,脾气暴躁又怎样,哪怕言语不合立马顶起嘴动起手呢,没关系,因为这就是“一头猪在有房顶的屋子里”所构成的“家”,是想起就感觉温暖的所在。
而两个宣称要携手走过风雨无论生老病死永不离弃的男女,出于所谓的保持个性,所谓的存留隐私空间,故意“只做陌生人”,在各自的屋子里笑,在各自的屋子里哭,再欢快再悲伤,也仅仅属于一个人,无人分享,有谁共鸣。两个人再富有,两套屋再豪华,还是构不成一个有化学意义上具有温暖质感的家。
所以,那种渴望摆脱对方对自己的“黏”,渴望保有一种朦朦胧胧若即若离的关系,倘若存在于情人之间,当可理解,但在一个婚姻里,这样一种有距离的爱,是我所不能了解的事。
跟某个人牵手前,也曾有过恐惧和茫然。但既然牵手,最大期待始终未变———两厢厮守,最好永不分开———如果可能的话。这样的想法,未免老土了些,在那些“容易接受新事物”人士的眼里。
本文推荐者曾接受顾歌心理咨询督导,在心理咨询领域有独特见解,其发布文章的观点为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