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
除非你嫁了外国人,不然到了国外还是中国人和中国人生活在一起,因为城市密集度低,客观的距离导致人们的关系网很疏松。
Amanda和丈夫一起来到澳洲。1个月后,Amanda在一家教育公司找到中国留
学生咨询顾问的职位,收入很低。2个月后,她老公还在“家里蹲”,老婆从开始的支持到后面无视他的存在:“他其实就是放不下面子。”后来,男人逐渐不出门找工作了,半年后,夫妻俩向移民中介咨询是不是可以在国外办理离婚。男人一定要回国,女人一定要留下。
“许多男人受不了一切清零的落差,所以,还是女人留下的多。”王君在第4个月回国了。她把自己折腾得消瘦,看到谁都想哭,她的发型师甚至怀疑她到加拿大吸毒了。15天后,老公依然留在国内继续奋斗,王君一个人带着孩子又登上去加拿大的飞机。“我是一个勇敢的人。”
你敢清零吗?
听上去,我们似乎在谈论“诺曼底”的惨烈登陆,而不是探索新大陆的“伊甸园之旅”。那么还是让我们看看那些幸存者,是如何成功地在异国他乡的土壤中成长的吧。
一位在温哥华的教师对他的中国学生说:“中国女人真的很伟大。女人独自带孩子多么孤独寂寞!但是我真的不理解你们为什么要来,难道给孩子提供一个上学环境很重要吗?”如果家人不能在一起,那真正好的教育,还存在吗?
妈妈们开始自发组织培训学校,在国外,有各式各样闻所未闻的公司应运而生,姊妹团、妈妈联盟专门学习怎么给孩子开家长会,打发空闲时间。
“要学会调整身份,既是母亲,但更多是朋友,家庭成员之间,更多要尊重和支持,而不是辩论和命令。”四川大学医学硕士毕业的Kitty,移民加拿大后很快又去读书了,一年后拿到药学文凭,顺利地在医院实验室找到工作,日子过得不错。过了几年还买了套house。
在学校期间,西方的教育核心是尊重和支持,让她深以为然,所以也将这种接人待物的方式,运用到孩子教育上。“后来我发现,其实每一个家庭成员都需要。因为全新的世界最缺乏的就是尊重和支持,这就成了家庭任务。”
“如果你能尽快脱掉国内的那层皮,比如你在国内的地位、身份和习惯的模式,不按照你在国内对孩子/家庭/丈夫的惯性期待和视角来看世界,你能找到许多有趣的地方。”你无法想象,Kitty的丈夫居然去做前台了!
“移民生活会改变很多,有时包括你的生活模式。”Kitty周围不少移民朋友,也有人移出去又跑回国的,结果回国后已经没办法再混公务员了。
见过最惨的一个哥们儿回来后开黑车去了,因为既习惯了国外悠闲自由的生活,不想过得太累,又不想在老外那里憋屈地生活着。
来前一天,Kitty的老公拉着老婆孩子说:“我们到了那里,就什么都不是,但无论遇到什么,家里人都要在一起。”他是主动把人生清零的,现在,一到周末,大老爷们会载着一家人从温哥华开车去美国奥特莱斯购物,“一个小时的路程,我们其实也会因为惯性,有一些矛盾,但好几次都是在跨越两国的路上,我说一声:你看,我们又移民了!这句话就会自然提醒我们每个人,我们的生活刚进行了格式化,现在可以安装新游戏啦!”
也是一种救赎?
至于郑曦益(化名),移民澳洲以后,更是经历了一番波澜——刚和老公ken迈过离婚危险期,老公把国内的两个厂卖了,用他自己的话就是,提前回到澳大利亚陪娘俩儿养老了,只做一些代加工的中间业务,还开了一家搬运公司。“我们夫妻俩一致的理念是,家庭最重要。”两个事例促使了家庭的破镜重圆。一个做银行行长的朋友,忽然辞职,去崇明郊区包了50亩土地做农民了。郑曦益家里经常收到这个行长朋友送的蔬菜。有一次夫妻俩去看他,深受震撼——“那才是人生啊:老婆孩子狗,干净的食物,云舒云卷,潇洒恣意。”郑曦益说。
另一个故事:医院副院长,常上电视台的营养专家,从不抽烟,天天在外面工作,连轴转,家里财源广进,事业亨通,可最近得了肺癌!赚钱的目的是什么?生活是为了什么?这两个故事让ken深受震撼,决定“急流勇退”,提前歇了。
这个决定的确让人振奋,但郑曦益知道,她和丈夫一样,都要放下一些东西。“我和他都感觉得到,对方有外遇。他刚和我商量那几天,我就总想,我还能接受他吗?其实,名存实亡的夫妻关系,只要接受,也是一把保护伞,好像有一个家一样。”
无论怎样,她先和男朋友结束关系了,其实一点都不费事,“我说老公要来了,他说知道了,再也没有联系。这是一种各取所需的关系,也算干净。”他那边也是这样吧?树挪死,人挪活,有时换一个地方,可以有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一切,都可以抛在脑后。“现在,我们关系很好,走了一圈,才知道,之所以我们一直没有分开,是因为,其实,我们都到生活里独自寻找过,没有找到比对方更好的人。”
移民圈里的人知道,有一个“魔鬼折磨期”——移民后半年会非常不适应,而后的3~5年,因为必须长期待在异乡,他们或多或少都表示有过后悔的念头。
但10年后,你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至少,你可以吃到干净的食物;如果愿意,你可以不太需要费力工作,过得很舒服,心里也踏实。如果一个家庭真正可以经历这些,那每个成员之间,已经是连理枝骨中骨肉中肉,这种关系,让家庭坚如磐石。”郑曦益的许多朋友又回中国去了。可是,也有很多人和郑曦益一样,扎根在这片土地上。郑曦益很清楚,她的心已经属于这个曾让她怨过甚至恨过的地方。
“我不后悔移民。”她说。
4个建议,写给移民后的家庭
专家支持:韩晓燕 华师大心理系教授,主攻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