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可能在路上遇到一个很开朗很热情的朋友,而这时你和他主动打招呼却没有得到回应,这可能让你产生他是否会讨厌你等想法,这让你很不开心,这就叫做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指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对自我的认知(而且通常是正面的、积极的自我)产生分歧,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而产生的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通过理解认知失调,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身的行为和态度,同时也可以利用这一概念进行自我改进和情感管理。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倾向于寻找内心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有些人在自己的生活中需要独属于自己的私人时间,若是有人想要侵占这段时间,那么必然会引起争吵;对于讨厌的东西,人们也是将它丢弃,不放在自己的视线里。而若是孩子讨厌钢琴,父母强逼着孩子要进行学习,那么孩子就可能会进入一种认知失调的不平衡感和不适感。
认知失调会导致明显的心理不适,如焦虑、内疚、困惑或挫败感。这些负面情绪可能会持续存在,直到矛盾被解决或缓解。为了减少失调感,人们可能会选择改变自己的行为。例如,一个知道吸烟有害健康的人可能会努力戒烟,以消除行为与信念之间的矛盾。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可能会改变他们的信念或态度以减少认知失调。举例来说,一个继续吸烟的人可能会开始相信吸烟的危害被夸大了,或者认为自己能够避免大多数健康风险。
认知失调还可能导致人们倾向于只关注那些支持他们现有信念的信息,而忽略或否认相矛盾的信息。这种选择性注意和记忆的倾向,可以帮助他们减少失调感。
很多人会为自己的矛盾行为寻找借口或进行合理化解释。例如,一个明知道熬夜不好但仍然晚睡的人,可能会告诉自己“今晚是个例外”或者“我明天会补觉”。
有些人可能会通过逃避或回避那些引起失调的情境或信息来减轻不适。例如,他们可能会避免与持不同观点的人讨论,以免激发更多的认知失调。
经常面对认知失调的人可能会在做决策时感到更加困难,因为他们需要在各种矛盾的信息和信念间权衡,导致决策过程更加复杂和耗时。如果认知失调长期存在且未能有效解决,可能会对个人的
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引发慢性焦虑、抑郁等问题。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认知失调都会带来不适感,认知失调的强度取决于矛盾认知的相关重要性和不一致程度。越重要的认知之间的矛盾,失调感越强。如果是鸡毛蒜皮的小事,那么对人们来说都不会放很多心思在上面。在这里教给大家一个小方法可以来给自己判断是否处在认识失调的情况。当自己的内心处于一种不舒服的感觉的时候,可以用一下。
首先在心里画一个等边三角形,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就把上面的顶点叫作A,左边的顶点叫作B,右边的顶点叫作C。一般来说,B代表自己,A代表着另一个人,C代表着一个事情。AB边意味着你对与另一个人的态度,BC边意味着你对与这个事情的态度,AC边代表着另一个人对于这件事的态度。如果三条边的态度都是正向的或者两负一正,那么你的内心是处于一致的;如果是全负或者两正一负,那么你处于认知失调的状态,需要及时的调整自己。
举个例子,A是你爱人,B是你,C是吸烟导致你爱人的身体出问题了,必须要戒烟。你喜欢你的爱人(AB边为正向),你希望你的爱人戒烟(BC边为正向)。
在这样的情况下,你的爱人如果喜欢吸烟,不想要自己戒烟(AC边为负向),那么就会处在认知失调的情况,要么你对于要爱人戒烟的态度改变,要么你说服你的爱人改变对于吸烟的态度,使之成功戒烟。如果长期处在这样的情况并且你无法通过沟通等方式来和你的爱人处理关于这个事情,那么必然会引来争吵。如果你的爱人同意你的观点,开始戒烟(AC边由负转正),那么你的认知就处在一个平衡的状态。
认识失调对于人的影响来说可大可小,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影响也是不同的,但是这绝对不是可以忽视的。发现自己处在认识失调的情况下时,一定要及时找到失调的缘由和事件,争取尽早解决认知失调的状态,以免长期处在心理不平衡的状态,影响自身的心理和生理健康以及在生活里的事情。
心理学实习生 金磊 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