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询问:“我小时候一直一个人生活,长大后也没工作多长时间就结婚了,婚姻很糟糕,有了孩子之后,把工作辞了。现在感觉人越来越自卑,看到人就恐惧。越来越不会表达了,特别害怕公众场合,害怕进商店买东西,咨询价格。害怕一群人吃饭,害怕去理发店。害怕去小孩游乐场,害怕坐公交车。因为那些地方人多,感觉大家都会看着我,就恐惧心虚。我该怎么办?”
社交恐惧症的形成的确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社交恐惧症者的身后都站着严厉的、苛责的或者溺爱的、软弱的父母;是不当教育造就了社交恐惧症。精神分析将这种现象解读为:俄狄普斯情节,心理学称之为指恋母情结,现在也被泛指恋父情节,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被父母过度的压抑这种情节,那么,也会造成这个孩子在长大成人之后,难以和异性相处,不理解情为何物,爱在何方?
心理咨询师认为: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学会和父母和平相处,在以后的成长教育中,也难以获得心理支持,他/她就很难有一个正常健康的心态,因为没有受到父母的接纳,个体会变得不接纳自己,不相信自己,进而自卑孤独,与人相处困难。这类社交恐惧症者的特点是不相信别人,常常容易误解别人或者对别人怀有强烈的防备心理,这样就造成人际交往的障碍,久而久之,对社交产生了恐惧心理。常常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担心自己不能大方自然地和人交往,所以就害怕别人,不敢和人交往。
每一个人都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在成长过程中,父母也不可能做得面面俱到,即使父母曾经伤害了我们的心灵,造成了现今的社交恐惧,我们可以选择去恨,也可以选择原谅。当我们选择恨的时候,我们自己就会感觉这个世界如此不公平,无法融入这个世界,更不能用平和的心态与周围的人相处,总是愤世嫉俗、格格不入。恨封闭了内心世界,恨让双眼变得迷茫。唯有学会原谅父母,才能学会宽容,给自己的心灵注入更多的能量,用我们的智慧融化以往的伤害。
社交恐惧症的内心矛盾也是本我与超我的相互冲突,本我不愿接受道德规范的约束,超我追求完美的目标难以达成,约束着两性关系中情感的表达,自我无法掌握平衡,内心被压制、扭曲,产生了一系列的不适应症状。当社交恐惧症的症状已经持续一段时间而不能自拔时,就要选择咨询师的帮助了。
作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王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