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不可能得以满足的渴望是可以放弃的,但是有些渴望却持续的强迫我们去满足它们,尝试去满足那些享乐主义的渴望而不顾伦理道德的束缚,这样的快乐注定会以厌倦而告终。索伦?克尔凯郭尔,丹麦哲学家,在其哲学小说《要么/或者》(Either/Or)描绘了一个快乐寻求者,没有任何道德约束,最后在完全的分裂和空虚中崩溃了。
这是极端无益的生活方式——只寻求感官的快乐;与此相反的另外一个极端——极端的苦行主义——也是无益的。当人的渴望使他远离理想的心灵的充盈与苦难,这被描述为意志缺陷。
当人被这些目标所迷惑时,就是“极度活跃”,当人渴求一些对自己和对他人有害的东西时,这是一种“机能不良的生活方式”。为此,我们要追求有价值的目标,获得欲求的平衡。
今天,人造的生活方式,自大和虚假的社会价值正在毁坏家庭的幸福感。就如威廉?詹姆斯所说的:“放弃自负如‘天赐恩典’般使人满足。当人以良好的信念接纳空虚时,内心深处就会出现一道奇特的光芒”。
当人反思那些昙花一现的享乐,以及这些享乐是如何造成了人内心深处的冲突,正如克尔凯郭尔所说的,人就能看到高尚满足感的价值。用德瓦尔(Devall)的话说, 佛教所倡导的生活“方法简单,但成果丰富”。就如沃里斯和夏皮诺所说的,意志薄弱、过度活跃、技能损伤、失衡等都是发生在认知、情绪和注意方面。
上海心潮心理咨询中心 顾歌工作室(心灵花园) 心理咨询师 甘冈原创
参考书籍《正念治疗法》 [澳]派德玛西里·德·席尔瓦 顾歌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