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一个在读博士的女孩,却千百次的说,“都这么差了,还不努力”的时候,我们会作何想?难道读到了博士,还不能自信吗?读到博士了,总该是可以扬眉吐气了吧?很稀奇,是什么原因,导致女孩的自评不高的呢?
女孩说,小时候爸爸对自己很忽视,而妈妈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喜欢拿自己与人进行比较。现在妈妈已经对自己很满意,可是现在自己对自己的满意度,却无论如何也上不来。
女孩聊起最近发生的一件不愉快的事,师门学术交流,群里师妹说,希望师姐能够多讲一些,上次师兄给我们讲了一些读文献的方法,感觉师兄很有师兄的样子。听过师妹的话,之后,女孩便将其解读为感觉自己确实没有师姐的样子,自己学业上很弱,对师弟、师妹没有指导,确实没有师姐的样子。女孩说,本来对这个学术交流是充满期待的,准备了很多问题,准备向人去请教的,结果现在变成了压力。“他们想让我……”
咨询师观点:
喜欢比较,把自己看的很低,这样当与他人比较时,看到的永远都是别人的优点,自己的不足。而且,她的自我感必须存在于与他人的比较中,他人永远是自己的参照,失去了他人的存在,他们似乎就失去了价值的标准,那种自我就找不到来处,失去了所依。
比较从何而来,从小的父母就是这么教自己的。母亲教导我们“一定要向上,一定要不甘于人后”,当我们再回头看,原来父母就是这样的人,我们不仅内化了他们的对我们的教导,而似乎悲哀的,我们无形中成为了父亲或母亲。
我们再细看,案例中的女孩似乎缺少了些什么,少了什么呢?少了一只向内看的眼睛。
当我们习惯于向外看,在外在寻找肯定、欣赏,在与他人比较,以此确立自我的定位和人生坐标时,就会误导我们去迎合别人,这样可能就越来越看不到自我,看不到自我的需求,这时的自我就像失去了灵魂的空壳,空虚感悠然而至, 为了填补自己的空虚感,又在外在寻找肯定,越寻找便越是失去自我,就这样自己将自己导入一种恶性循环。
所以,要有一只向内看的眼睛,父母的肯定已经成为明日黄花,即便给我们肯定,似乎已经变得无足轻重,这样,只能我们去关注自己的内心,看到自己的价值,而非再去向
上海心潮心理咨询中心 顾歌工作室(心灵花园) 心理咨询师 圆玉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