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言语中强调损失,更容易说服他人
不仅是个人幸福会受到损失厌恶的调节,它还影响了人命攸关的医疗问题。
想象一下你是卫生部长,此刻正在为一场即将爆发的疫情做准备,这场疫情将会导致600人丧生。如何与这场疫情作斗争,这里有两套方案:
方案A:如果实施这个方案,能够挽救200人的性命,请问你会实施吗?
方案B:如果实施这个方案,400人会因救治不当死亡,请问你会实施吗?
当单独给出方案A或方案B时,愿意采纳方案A的人要远多于愿意采纳方案B的人。很明显,两种方案在逻辑上是等价的,但人们却偏爱方案A。这是因为方案A是一种收益的语境,而方案B是一种损失的语境。出于损失厌恶,人们在心理上就会排斥方案B。
还有研究发现,损失厌恶影响到了内科医生对肺癌治疗的决策。当治疗效果是以病人的存活率表述时(比如说,病人有68%的概率多活一年),75%的医生愿意选择手术而不是放疗;而以死亡率表述时(比如说,一年之后死亡的概率为32%),只有58%的医生做出同一选择。仅仅是这些措辞上的变化,就足以让卫生部长和医生们做出截然不同的决策,可见损失厌恶的威力不容小觑。
如果医院想让女性积极参与乳腺癌自查,他们可以巧妙地用损失厌恶来达到目的。以损失为语境的传单“假如你不每年接受检查,你患乳腺癌的概率将上升40%”,要比以获得为语境的传单“请每年接受检查,这样你患乳腺癌的概率将下降60%”更能吸引女性参与自查。
心理专家说,这告诉我们,当你想说服某人时,不要用可能的收益作为论据,而代之以可能造成的损失。比如想劝室友去上课,你不要说“去上课,老师会划考试重点”,而应该威胁他“不去上课,你就会错过考试重点”。
本文推荐者曾接受顾歌心理咨询督导,在心理咨询领域有独特见解,其发布文章的观点为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