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抑郁是成年人的事,儿童青少年也会抑郁。昨日,华西心理卫生中心公布《成都市6~16岁儿童少年抑郁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在该研究最终完成的4585例调查中,共筛查出2302例儿童少年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儿童少年抑郁障碍的患病率为1.2%,且随着年龄的增加,患病率有上升的趋势,但与成年人的患病率相比还算较低。
10%的家长拒绝调查
当家长发现孩子话越来越少、笑容没了、唉声叹气、不愿与同学交往、学习成绩下降、睡眠差等状况而带孩子就诊时,他们往往被告知一个惊人的结论:孩子患抑郁症了。这样的案例在华西心理卫生中心并不少见。
不久前,华西心理卫生中心的专家们从成都市中小学随机抽取了5194名中小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有562例(10.8%)家长不同意调查,47例(0.9%)由于学生当他未上学没有参与调查,最终完成调查的有4585例。“一些家长对心理医生存在偏见,是拒绝接受调查的主要原因。”参加研究的一位专家说,实际参与调查的孩子中,男性2311人,女性2274人,平均年龄12岁。
半数孩子有心理问题
在参与调查的对象中,专家们共筛查出2302例儿童少年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其中,321例孩子的情绪因子异常,689例多动因子异常,459例品行因子异常,833例同伴因子分数比前社会化因子分数高2分或2分以上———通俗地说,就是孩子们的情绪出现了问题,常常感觉不快乐,“没意思”、“没劲”、“精力不足”,高兴不起来;孩子们与人打交道的能力不是很好,这可能和独生子女的生长环境有关;一些孩子多动,老师家长可能头疼;一些孩子有行为问题,暴躁厌学,对抗家长……
参与调查的对象中,55名孩子有抑郁症。这55例抑郁症儿童少年里,只有11名家长报告了子女的抑郁情绪。“由于儿童青少年言语表达能力的限制,他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心境的体验有一定困难,所以会用其他形式表达。除了沉闷少语、缺少兴趣外,更多表现为躯体不适、焦虑、激越、暴躁甚至毁物伤人,孩子的表现与成人有明显不同。”专家解释。
案例一 戴面具的精神伴侣
当面具和皮肤血肉模糊地粘在一起,谁还记得你真正的表情?谁都要你做自己,但做自己哪有那么容易。 ———小草(化名)的诗歌
小草今年13岁,4次试图割腕自杀,还有无数次自残。这个抑郁的女孩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寻找出口,不惜用刀一遍一遍地刻着皮肤。这个女孩不惧怕自己的血腥,只有在疼痛和清醒并存的时刻,她才能感受到真实的自己。在外人看来,她没有经历重大的变故,也没有经历重大的打击,但她说她早就觉得活着没意思了。她没有办法进入课堂,一想到学习这回事,就头晕眼花,胸口发堵,想哭但却哭不出来。和人交谈,她有着和年龄不符的淡定。在自己写下的诗里,她袒露自己的脆弱:“别人说,我什么都不缺。别人看不到,我缺的是一颗心。这颗心是黑色,早已碎得不成样子。”
小草已经迎来“可怕”的青春期,有着一颗躁动的心。她渴望一切美好的感情和感受,而抑郁之下,她厌食、悲观、找不到自己。小草的父亲在异地工作,脾气粗暴,性格简单。母亲在家当全职太太,一心培养女儿。
上小学的时候,小草可以拿到班上前三名。慢慢长大,她却无法满足母亲日渐增长的期待。她觉得终于想开了:“其实妈妈的爱是有条件的。因为她爱我,所以我必须如何如何。她口口声声让我做自己。真的做了自己,她却百般否定。”也是在她“看透”的时候,开始第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