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君是某大学的在读大学生,最近总是发现自己的内衣内裤莫名失踪,对于这样诡异的现象很是不解。后来寝室左右的其他女生的内衣内裤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丢失,经大家讨论,发现是有同学患上了恋物癖。季君对于恋物癖这样的心理学名词感兴趣留言问心理咨询师,恋物癖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心理现象。
对季君同学愿意研究心理学的精神表示佩服。关于恋物癖这种现象,国内外很多专家都进行过专门的研究。据意大利的一个研究组对互联网上网络讨论组的研究,约有百分之十二的个体表示自己喜欢“与身体有关的物件”,如内衣裤、袜子、鞋子等等。和一般性的喜爱某件物品不同,恋物癖患者典型特征是一边爱抚、亲吻和嗅闻所迷恋的对象一边自慰,并且在过程中达到性高潮。
关于“恋物癖”是如何形成的。一般认为,社会文化因素起了很大作用,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拥有不同的方式提升性兴奋感和增加性神秘感。
心理学家拉赫曼和霍格森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招募了7个异性恋男子,给他们看含有色情图片的幻灯片,其中一页幻灯片加入了一种靴子的图片。他们发现这些男子中的5名 “学会”了在看到靴子的图片后产生勃起,其中的3人更能把经验“推广”到其他种类的靴子。这样的实验结果也佐证了恋物癖患者是条件反射导致的病症。
在心理界,心理咨询师们会通过厌恶疗法来治疗恋物癖的现象。让患者手持性恋物,在引起性唤起、性欲勃起的时候,立刻给予厌恶性的刺激:电击,用橡皮筋弹击手腕,注射催吐剂使之呕吐等。这样的厌恶治疗其实是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就好像在狗狗面前,对他摇铃,狗狗听到铃声,会跑到主人那里,主人给他吃东西。几次三番,狗狗听到铃声就会知道自己有东西吃而跑到主人面前。对于恋物癖的患者而言,只是把摇铃吃东西的条件反射变成了使人厌恶的点击,皮筋弹手腕等等。目的就是让恋物癖患者脱离恋物癖的现象。
本文推荐者曾接受顾歌心理咨询督导,在心理咨询领域有独特见解,其发布文章的观点为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