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的孩子在语言发展上和同龄的孩子比相对落后,他们的注意力注重点也是不一样,他们通常只看到细细的部分而不是整体,所以治疗起来就要多种方式方法,大家和心理咨询师一起看这个儿童自闭症是怎么治疗成功的。
突然降临的厄运
来自台湾交大,毕业于台湾交大及美国加州圣荷西州大电机系的任兆文和来自台大农业推广专业的陈韵如是典型的一对硅谷高科技夫妇。任兆文在硅谷一家高科技公司任资深工程师。陈韵如来美后修读了视听教育硕士,为的是将来能把下一代教育得更好。他们有了聪明健康的大儿子,一切都是正常而幸福的。1993年,老二任奕维出生。这是个漂亮的小婴儿,红扑扑的脸蛋,一双乌黑的眼睛总是骨熘熘地转,看上去比哥哥还要聪明。
然而开始喂奶时,问题出现了,小奕维竟然不会吸允妈妈的乳头,无法进行母乳喂养。改换奶瓶,他倒是接受了,可是一吃牛奶就拉肚子,只好改喝豆奶。开始喂辅食的时候,又发现孩子的咀嚼能力很差,不会嚼东西。再大一些,别的孩子开始学说话了,他却迟迟不会发音。不过哥哥是12个月才学会走路,他11个月就学会了。妈妈想,也许每个孩子情况不同吧?问问周遭的朋友,也有孩子这个年龄不能很好地咀嚼,很好地说话的。她想,也许这都是正常的,可能孩子长大了就会好起来。
后来小奕维又有一些奇怪的举动引起了妈妈的注意:他喜欢原地打转,从来不觉得头晕。后来才知道,这是因为自闭儿的延脑发育不够好,平衡系统低敏,不容易有头晕的感觉。奕维还喜欢看运动的东西,比如婴儿摇篮里转动的音乐玩具,还喜欢看马路上的来来往往的汽车。他还喜欢把玩具车都整整齐齐排成一排,并不准人将之搅乱。此外,他会一直去关电视,你一打开他就去关掉。他还喜欢一直冲马桶,不停地按按钮。他怕和人的目光接触,连自己的妈妈看他,只要目光一和他眼睛对上,他就立刻转走。这孩子还有过动症,情绪比较不开朗,也一直不能专心。大小便的训练也很吃力,直到4岁才完成。对某些声音还特别害怕,如吸尘器、理髮电动推剪、引擎启动声等。
转眼奕维四岁了,妈妈送他去幼儿园。进去没多久,训练有素的专业老师就看出了问题,她找来家长很坦率地说,她认为,孩子的成熟度不及两岁,她怀疑这孩子有自闭症,建议去专业机构做个检查。美国这方面非常健全,该做哪些检查,相关的机构地址,资料都很齐全。按照老师给的指示,一家人开始为小奕维做了全面而繁琐的检查,包括肌肉协调度,感觉系统,脑子语言发展,对外界的认识学习能力,社交兴趣和技巧等。在孩子四岁半的时候,才完成所有的检查,确诊为自闭症。
这个结果对于一家人来说,不啻是个晴天霹雳。韵如和先生无论如何不能相信,这个看上去聪明可爱的孩子怎么会是个自闭儿?韵如形容当时的心情,恨不得杀了诊断的医生,这一定是弄错了,为什么硬说我的孩子有这个病?先生的态度就是虽能接受这个残忍的事实,但并不想让太多周围的亲戚朋友知道这件事,所以尽量将家庭的生活圈子缩小。倒是韵如,在短暂的痛苦之后就想通了。她看了很多资料,觉得不应该放弃,不管孩子的病情怎样,她都要帮他治好,让他活得像正常的孩子。
他们开始参加了一些复建治疗班,主要是语言与肌肉协调的训练。奕维所在学区的高中附属小学恰好有一个学前特殊教育班,老师是特殊教育硕士毕业的,很有经验。美国的教育把自闭症和天才儿童都归在特殊教育这一档。奕维就在这里上了学前班。他们班上有3个自闭症的小朋友。学区高中里有上儿童发展课的同学去班上实习,帮助老师一起教育这些孩子。和年龄相彷的孩子一起玩,比较容易进步。课堂上有老师教英文发音,数学,美工等。学前特教的品质是无话可说的,但是等上了幼稚园一段时间后,韵如发现,这样孩子的进步还是不够多,眼看孩子在课堂上的时间并没得到完善运用,韵如心急如焚,所以她决定把孩子领回家,自己亲自教育孩子。
中西医双管齐下
韵如本身是教育硕士,对教育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她认为,孩子首先要解决专心的问题。她阅读了很多资料,虽然大多数资料都说自闭症和饮食无关,但是她在着名心理医生格林斯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