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观念认为易性癖与幼年时期的生活经历有关。如有的父母生了个男孩,却偏偏想有女孩,于是违背客观事实,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打扮、教育孩子,使孩子的性别认知心理被扭曲而导致易性癖;还有另一个说法,胎儿在母体妊期内激素分泌不当,先天易性癖。事实上先天易性癖是存在的,有的易性癖者幼年期受过父母的正确的性别教育,女孩穿女性化的服饰且被父母教育表现文雅温柔的一面、男孩穿男性化的服饰也被父母教育表现勇敢大胆的一面,但是易性癖者本人拒绝接受父母的性别认知教育,坚决要求内外都表现出异性化喜好的特点,因此,传统认为易性癖者与父母幼年性别教育不当的说法其实是不全面的,易性癖者中先天易性癖的人居多。
心理咨询案例:某男,41岁,已婚;自幼就想变为女性,多接触女同学,能歌善舞,饰演女角,进入初中后爱慕一男性教师,一见钟情,朝思暮想;初中阶段愿与男生接触,有性冲动;16岁进入中专,与另一男性同床共枕,结业分别时痛哭流涕,吃不香,睡不好;工作后任小学教师,与同校另一男教师相好,形影不离,唯恐旁人议论“阴阳人”,行为有所收敛;转与女性接近,25岁被同校一女教师钟情,婚后感情不和,时常争吵,仍眷念先前那位男教师,寻找借口接近他,受到学校领导斥责,一度企图自杀;27岁时伪造证明,自称是某剧团旦角,因嗓音粗糙,影响艺术效果,四处求医,手术摘除睾丸并人造阴道,与妻离婚,以终身献身艺术;后与一男性结婚,因怀疑丈夫外遇和焦虑住进精神病院,经检查,阴道为一盲管,自称因生殖器畸形作过手术,与男性结婚两次,离婚一次,在室外常晒月经带,自购雌激素注射,自称曾小产六个月胎儿,企图以假乱真。
心理医生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引导患者将内心的痛苦倾吐出来,并给予患者理解、关心和支持。因为易性癖是一种性别身份识别障碍,医生要用自己的知识来帮助患者认知自己的真正"身份",帮助患者渡过心理上的危机。
本文推荐者曾接受顾歌心理咨询督导,在心理咨询领域有独特见解,其发布文章的观点为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