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理学理论分析
早期的研究者大多喜欢生理学的解释。克利夏伯认为患者有一种“神经病素质”(Neuropathlic Diathesis),而病症发作是起因于神经中枢的功能性局部缺血。让内的观点更直截了当,他认为一个人要维持人格的完整,需要一种充足的神经能量,如果这种能量被消耗在别处,则会使人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出现变异,从而导致人格解体。近来的研究比较注重药理学与神经生理学方面,以及容易致病的情境因素。潘菲尔德与拉斯莫森证实,对大脑额哺叶皮质的电刺激可导致人格解体症状。此外,特殊药物的摄入以及感觉剥夺情境皆可导致人格解体症状。
2.心理学理论分析
精神分析的观点认为,人格解体的中心症状——疏远体验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患者通过对外界及自身的疏远,达到了逃避由外界及自身激起的焦虑的目的。弗洛伊德说,做梦者发现自己刚才所做的恶梦是一场虚惊时,心中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舒畅感。弗洛伊德解释他的一次人格解体经验时认为,这是对内心深处与父亲作对的念头的心理防御反应。
其他的一些分析学家认为人格解体是由力比多(性冲动)的变化引起的。那伯格(Nunberg)指出,当一个人突然遭受一项重大损失时,力比多便由原先的客体撤回到自我中去。斯基尔德则认为,力比多同时撤离了客体与自身,转入到潜意识中去了,而这种力比多增强了潜意识的观淫动机(Voyeur istic drives),表现出来的特征便是一种新的观察目光。
较近的研究已把注意力转到自我认同障碍上来了。加可 布森(Jacobsm)认为,当个体的自我否认由潜意识中的原始本能冲动渲染自我形象时,个体便容易患人格解体症。最近,大多数学者都持这样的观点,即人格解体是一种原始的、高度病理化的防御方法,与自我否定相关联,当通常的压抑机制失效的时候,人格解体便可用作控制无法接受与容忍的冲动的应急措施。
上海心潮心理咨询中心(心灵花园/顾歌工作室)上海心理咨询师 选编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