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都把“好色”当成男人的专利,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一部分女人也对一些男人怀有天生的向往或“喜欢”的感觉,这个“色”的其实是对“性”的需求,是从小缺少父爱造成的结果,在需要父爱的基础上,产生一种对男人渴望的心理现象。从心理学角度解析,其原因有三:
一是:儿时父母离婚一直跟母亲生活,单亲母性家家庭的孩子,从小就缺少父爱这是绝对的事实;
二是:父亲工作在外不长在家里,父亲也许对于他们更多的是一个“名词”而已,这种缺少父爱的孩子长大以后比单亲家庭孩子更愿意接近男人;
三是:那种父亲虽然在身边,但是却不会行使父爱,表情严厉故作严肃的父亲,这种“近在身边又远在天涯”的父亲,相对来说比前两种更可怕。
这些缺少父爱的女孩在成长过程中,会被周围的人视为“好色”之徒,甚至会遭遇一些不堪入耳的谩骂和嘲笑,久而久之也许会产生“破罐破摔”的结果,最终走向被人们称为“坏女人”的道路。陷入如下三种状态:
一、这些女孩在幼儿园的时候,就明显地表现出来愿意和男孩子在一起玩,觉得自己是女孩,和男孩子在一起玩会让自己几分,一旦女孩自己受欺负了,男孩子就站起来帮助自己。这样的女孩就是典型的缺乏父爱的表现,从小就感觉到家里没有男人来保护她,所以在寻觅着能保护自己的男人。这样的孩子一般被家长视为不正常的孩子,因为喜欢和男孩子在一起玩,会遭到大人的谴责或者惩罚,甚至有的大人会谩骂女孩从小就“不要脸”。
二、缺乏父爱的女孩长大之后,在恋爱期间极力寻找父爱。把外表形象高大和宽阔胸怀的男性看的尤为重要,小鸟依人更是其所青睐。如果没有找到那种具有“父爱”的男人,相反却找了一个还需要女人来爱护和关怀的“小男人”,这样就使“好色”的特点依然在女人的思想占据一定地位,在以后的生活岁月里,女人还会用一双“好色”的眼睛去寻找自己渴望的那种具有“父爱”般的男人。其结果可能会发生“出轨”,或者“婚外情”,因为这种“缺少”一直是自己的遗憾。
三、缺少父爱的女人,在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中,生活到了中年,经历了人间沧桑,品尝比别人更多的世态炎凉,饱受了艰难困苦,在剩下的时间里,依然寻找自己“缺乏”的那种父爱,人到中年已经没有了童年那种莫名其妙地被大人谩骂的悲催,也不会有青年时代那种唯唯诺诺的感觉;现在具有的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去达到自己的目的。也许这个时刻已经有了“完美”的家庭,但是依然改变不了追寻的愿望和结果,于是这种女人被人们看作“好色”或不正常。
在这个纷纭复杂的大千世界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世界,也许更多的人每天都是用微笑来掩盖自己的痛苦;也许更多的人每天是用坚强的表情来埋藏自己无法言说的悲哀;也许更多的人每天用自己的平静,代替了波涛翻滚的难耐,虽然我们无法尝试所有人的内心深处的感受,但是至少应该有作为“人性”的理解,当我们否定自己不曾拥有的事实,不能等于别人就不应该具有那些不被理喻的情怀。
本文发布者曾接受顾歌心理咨询督导,在心理咨询领域有独特见解,其发布文章的观点为个人观点。